找到相关内容1983篇,用时8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江灿腾: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1)

    无圣言可证,而徒以〈宗本〉之是  ,而是〈不迁〉之非,谓之本末一贯者。若然则亦可以尧之圣而圣丹  朱,〈太玄〉之善而善〈美新〉乎?」(注52)  从前述祩宏的维护意见中,可以看到他的理论有极大弱点,即...线索,是他在《物不迁论辩解》完稿后,曾请真实居士冯  梦祯写〈题辞〉(注52) ,另外晚明四大师中的云栖祩宏和紫柏真可二  人,亦应邀在文末各撰一短篇〈跋文〉(注53) 。而镇澄在著作中,则  留有二篇...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173399.html
  • 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

    僧尼, 焚烧经像(注52),显示  了叛变者对现存僧团寺院的强烈不满。 当时此类民变有其社会、经济  上的原因,而其反抗拓跋政权可能是最主要目的。 但彼既以宗教团体  起事, 自号「大乘」,当亦有其宗教...正藏》,册50,页581-b;  及,《大正藏》,册52,页509-a。  注 3 由西晋至北魏译成汉文的弥勒经典着于目录者即有二十二种之多  ;云冈及龙门塑像中,北朝至隋代期间,弥勒像均居第二位,...

    陈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373401.html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因此,修道的人能够长生。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52、人有病,人还不以为有病,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

    本体的形而上学。于是法称(Dharmakirti)成立了自性(svabhava)的观念,为这种终极性指向设定了一个目的。[52]所以,最后目的都并不成立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而是要认识宇宙本体。本体论才是...]《印度哲学概论》,一,166页。  [52] 斯坦克乐那尔, p. 217:“The central idea of this logic is that inference of one ...

    梅谦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1973473.html
  •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

    熟读背诵《戒本》”。但自古以来,就《戒本》的版本就有好多种,法师以为:   宜诵南山删定戒本,并参阅《四分律含注戒本》,及佛陀耶舍译《四分戒本》、怀素集《四分戒本》。[52]  第二,熟读背诵《戒本》...,第72期。   [51] 见王春娇:《弘一法师告别尘世》。   [52] 陈永革:《弘一大师研律明戒》,见《浙江佛教》2003年第3期。   [53] 同上   [54] 弘一法师:《四分律戒相表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佛教即出世而入世的内涵之争,其意义不大。”“我认为,太虚佛教教理革新就个人言是‘人生的’,就社会言是‘人间的’,这些也可说是海峡两岸部分学者的共识。”[52] 潘桂明教授认为,“太虚所说的‘人间佛教’...特点及其时代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52] 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上,《法音》1998年第6期。  [53] 潘桂明:《从太虚的‘...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

    大乘[52]的理论成果,如实地指出玄学化大乘佛教的“佛”就是“梵”。佛教在与以婆罗门教为主导的传统思想的互动中逐步丧失了自己的思想特质,这是佛教消亡的根本原因。向传统主流思想回归趋势在佛陀寂灭后不久的部... 大正藏31/611。  [51] 大正藏30/705。  [52] 笔者把大乘佛教分为两类:菩萨行大乘和玄学化大乘。参见拙著《大乘佛教的缘起论》,《灵山海会》(总第13期),2004年秋季。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什么”,而“识”指涉的是提供觉知到什么的过程。(vi??ā?a refers to the process which provides consciousness of)[52]而此“对某事的意识”...consciousness of’,” 见其Identity and Experience, p88。  [52] 同上注。此外,Hamilton亦以经典中以“火”来对比“识”的概念,藉此说明“识”理解为‘...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宋朝的佛经翻译

    多经》二十五卷;  52、《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三卷;  以上二经译于咸平六年(一00三年)春终景德元年(一00四年)冬,景德元年十一月十八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3.html
  • Suggestions Regarding Compiling an Abrid

    Nikāya (AN I, 49-52) which begins with the famous statement: “Luminous, monks, is the mind. And it is ...

    Egil Lothe

    |Suggestions|Regarding|Compiling|an|Abrid|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487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