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64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1)

    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注48)此中之“不坏法涅槃”乃为了指明宗教理想之存在以及为了宗教之实践而设定之,当涅槃被形式化、独断化,或被不断地以探究、谈论乃至分析其内容为主...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试论“法住智”思想之开展

    涅槃”,48意义一样。  (二)综观经论上的叙述,“法住智”的内容可归纳为五项:  a) 如实知苦、集、道  b) 历观三世  c) 观缘起之流转与还灭  d) 竖观三界  e) 近分地摄  (三)有关...47 《大智度论》卷75(大正25,585c);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0、《印度佛教思想史》p.94说:“闻慧(音响忍)、思与修慧(柔顺忍)、修与现观慧(无生法忍)。”  48 《中论》卷4(大...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0.html
  •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

    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于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生见道,见道次生修道,修道次生无学道。如是次第善根满足。47  修所成者,谓暖、顶、下中忍,安足坚牢者谓增上忍,由世第一法加行广大,安足坚牢,故定不退。48 ...27,34c)。  48 《大毗婆沙论》卷5 (大正27,22b20-22)。  49 《大毗婆沙论》卷3 (大正27,14b-c)。  50 《大毗婆沙论》卷4 (大正27,17b)。  51 《大...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不如理作意  疑48  怀疑  动摇  不决定或  无决定见  不如理作意  掉举49  不寂静  不稳定  散动的状态  不如理作意  以要言之,行者在面对外境之时,对所缘容易“黏著”且有“不施舍”的...道论》(简体版)p.433。  46 底本p.470,《清净道论》(简体版)p.434。  47 底本p.468,《清净道论》(简体版)p.433。  48 底本p.471,《清净道论》(简体版)p....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四谛现观之略探──以《大毗婆沙论》及《清净道论》为主

    生起即证得初果向,进入见道位。47当下,无始以来的流转之轮即被摧破,从此便转凡成圣了,如说:  此道不仅破贪蕴等,亦相干竭无始轮回展转的苦海,…如是和给与许多功德的须陀洹道相应的智,为须陀洹道智。48...清净道论》〈说智见清净品〉(简体版) p.644。  47 《清净道论》〈说智见清净品〉(简体版) p.630。  48 《清净道论》〈说智见清净品〉(简体版) p.631。  49 参注42。  ...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涅槃为所缘”初探──以《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为主

    灭谛。48由于灭谛具有“灭、尽、妙、离”等四相,49所以涅槃当然就具有四种行相,成为能缘智的所缘境了。对此,众贤给予了具体的说明,如《顺正理论》卷17(大正29,432b9~16)记载:  涅槃不依相续...是胜义谛。参照印顺法师《空之探究》,台北市,正闻,民国81年10月,六版,页126。  48 “问:如是四谛自性云何?阿毗达磨诸论师言:五取蕴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彼择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及“四种作意”为缘)  胜解即“信解”。有“确信”的特相,“不犹豫”的作用;“决定”为其现状;以“确信之法”为近因。它于所缘是“不动的状态”。48可见此心所的生起有赖于之前所述的“信心所”。约修定而言...457c)。  48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31页。  49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05页。  50 参阅简金武著,《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71页。此书中的引文来自《百法直解》。  51 参阅《...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1)

    Majjhima-NikAya﹙中部﹚》47和《VibhaGga(分别论)》〈SatipaTThAnavibhaMga〉48。此经论所要说明的要点是以“慧”与“念”相资,进而达到如实观察于内心、外心及内...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略论菩萨自利与利他

    大法,因此堪忍往来生死大海教化坚心难调的众生,又虽能成大事,不与人诤讼,其身柔软,心得安稳,常喜悦于菩提法乐中,又信心坚固,清净于一切佛法,加上悲心愍众生,成就大悲,虽烦恼结未断,但没有嗔恚。48如此初...活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恶名毁呰畏、系闭桎梏畏、拷掠刑戮畏,无我我所故,何有是诸畏。”   48 《十住毗婆沙论》卷2,(大正26,26a~c)。  49 《十住毗婆沙论》卷2,(大正26,28...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摄大乘论》作“别时意趣”解读之,48而中观学派则从缘起法、自力他力的合理性来判摄。对于此等疑难,将留在下节探讨。  虽然往生佛国只不过念佛的种种利益之一,但念佛教法传入中土后,主要倡导净土、念佛法门...乐邦文类》5卷 (宋?宗晓编) 大正藏第47册,No.1969A。  33.《万善同归集》3卷 (宋?延寿集) 大正藏第48册,No.2017。  34.《无量寿观经义记》1卷 (失译) 大正藏第85册,...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