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0478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现代性看“人间佛教” ─ 以问题为中心的论纲

    的模式,并同科学、无神论及整个现代世俗社会“建立一种新型关系”。[3]   尽管韦伯对于东方宗教的知识叙述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但他所提示出的现代性与宗教的问题,却在有意和...1998年出版的《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光碟版)   [2] 分别参见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6,44-47,72-73页。   [3] 刘...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0544118.html
  • 多识仁波切著:佛教理论框架(1)

    地狱;零散地狱。  1、火热地狱共分八类:相残狱、黑线狱、撞击狱、残叫狱、大残叫狱、炼狱、大炼狱、苦热无间狱。  2、边缘地狱共分四类:火灰塘、尸泥池、刀剑道、滚汤河。  3、寒冷地狱共分八类:起泡狱...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744152.html
  • 多识仁波切著:佛教理论框架(2)

    明亮稳定状态时,要放松用心,使心力恢复不紧不松、不守不离的自然状态。  修习禅定的具体方法是九住心:  1.安住心。如在自已的面前或者心中观想一尊1厘米至3厘米大的佛像,将思想集中安住在所观境物上。  ...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744153.html
  • 禅与中国音乐1

    得更透彻:“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3认为好的、善的语言不如好的、善的音乐更容易深入人心;在道德标准第一的前提下,充分肯定并强调了音乐对语言的超越。   虽然禅与音乐都是一种对语言的超越,但是,“...被称为“3\4音体系”的音,与十二平均律只差50音分左右(一个小二度为一百音分)的微妙的音高差,在钢琴的键盘上无法找到,被戏称为“钢琴缝里的音”。但没有这一点点音高差,便没有那微妙的“韵味”。当你觉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944230.html
  •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音乐

    ;。 3意思是说:古印度的风俗,是特别重视文学艺术的,他们的音乐形式,以器乐演奏为最好。凡觐见国王,必然要歌颂国王的功德。拜见佛陀的仪式,最看重讴歌礼赞。佛经中所谓的“偈”和&...3、“以宣唱为业”的高僧们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佛教音乐的发展,陆续出现了一批以唱诵著名的高僧们。他们以其虔诚的信念、出众的才华、将音乐服务于宗教,同时,又反过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5044233.html
  • 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1)

    就急遽地脫離了印度的色彩,而轉為了中華的新兒。此所以有格義家的竺法雅、康法朗,玄學家的支道林,半玄學家的釋道安、僧肇、道生等輩之出[3]。在時代的精神上都以保全性命、嚮往山林為旨趣。再進而便展出了隋唐...

    張曼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144302.html
  • 孔维勤:宋释永明延寿之理事观(2)

    之性具足,当果佛性,以能缘成果实,知成佛而悟佛性本具,一中有九,一潜能中具足实现之可能,因此一多无碍,亦由如佛性当果成佛之不二,正因佛性,即是佛力辗转缘成。  3、理事五对  永明更以理事镕融逆顺十门...即金者”,是中不隔一物,如此方悟一心究竟,   p. 407  了无我无性,涉事见理,遇境知空,非“迷事取性”,妄执事外之理,此乃无生法忍,实相无相之事事无碍也。  3、周遍含容之法界观  此周遍含...

    孔维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444306.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1)

    故虽静而不离动”[3]  事物寂静之理,并非舍离变动以求取寂静,而是于变动中寻求寂静。因在变动中求取寂静,故事物虽在变动,然同时亦是寂静;因不舍离变动而求取寂静,故事物虽为寂静,然同时亦在变动之中。此...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7.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2)

     [2] 物不迁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一上。   [3] 物不迁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一上。   [4] 物不迁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一上。   [5] 道行般若经卷九,萨陀波菩萨品云“空本无所...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8.html
  • 龙树‘回诤论’中的“空”之研究

    rsquo;(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Nāgārjuna Vigrahavyāvartanī )[3]。在汉译中,则有后魏兴和三年( 西元541年 ),由乌苌国的毗目智仙与...rsquo;卷三二,页一三~二三。   (2)‘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卷三○,页一~三九。   (3)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