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dinary language and interactions), and (2)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description at which the real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554298.html
-
博通经论」(注2),「尝听(泰山)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与贤有濠上之契,谓贤曰:『 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注3)。僧朗为佛图澄(232-348)大弟子之一,《放光经》即...。
(注 2) 《高僧传》卷第六,〈释僧 传〉,《大正藏》卷五十,页364上。
(注 3) 《高僧传》卷第六,〈释僧 传〉,《大正藏》卷五十,页364上。
(注 4) 《高僧传》卷第六,〈释僧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 上海佛学书局 1992.7.11.
佛教问答750题 1.问:先生信仰何教? 答:信仰佛教。 2.问:信仰佛教,先作何式? 答:应先皈依三宝,皈与归同。 3.问:何谓三宝? ...为梵天所造。 2]6.问:佛经既是梵文,如何改成汉字? 答:有两土大法师翻译成之。 217.问:我国译经之事如何,所译之经共有多少? 答:举其大者有三译场:一为姚秦宏始之关中,鸠摩罗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254323.html
-
跟著拉车的牛那样亦步亦趋。 2 All(mental)states have mind as their forerunner,mind is their chief,and they are ...
林兆先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2254600.html
-
十一种,就是“五根”“五境”和“法处所摄色”。“五根”者为1“眼根”为眼识所依之根,能发眼识了别色境。2“.耳根”为耳识所依之根,能发耳识,了别声境。3.“鼻根”为鼻识所依之根,能发鼻识,了别香境。4....
陈国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2654605.html
-
“十如是”本非明确的印度佛学的知识范畴,它是鸠摩罗什译经时的构作而经智者大师的提取而为知识的范畴[2],它的知识的基础仍是因缘果报的观念,是佛教教义中对于存有者的存在处境的认识理解的架构,由因缘果报而...---------------------- [1] 以上引文录自《中华电子佛典线上藏经阁》http://ccbs.ntu.edu.tw/cbeta/result/index.htm [2] 参见...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854797.html
-
只不过被记录了下来,是故一落入研究的话就是离了题的。当然如果要对公案进行研究。也就产生了第三种禅门功夫哲学的研究进路,亦即制式性接引机制的探讨,此即临济宗的「四料简」[注2]、「四宾主」[注3]、「四...________ [1] 参见,《中国禅宗大全》.台北丽文.一九九四年五月.页二零九。 [2] 「临济宗创始人玄义禅师根据学人领悟禅法的情形采取的不同接引措施,也是著名公案。师晚参示众云:有时...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1954936.html
-
我不著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注:神会《菏泽神会禅师语录》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6第2卷第4册第87-88页)阶段性渐次性的悟遭到彻底...
王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2554940.html
-
。[1]因为净土教的弥陀信仰,“不仅具有宗教哲学上所称的超越力量和理想世界,同时具有简易的实践方法和人类最高超的悲愿观念”。[2]净土教所表现的宗教性,正是它具普遍性的要求,也同时可以看出其存在的价值...
正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355066.html
-
唯心、万法唯识。既唯心识观,则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声,心之响也。是则一切圣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响之顺者。由万法唯心所现,故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注2)。 这种把一切圣人言教,全部...安乐幸福’的涅槃境界。就是净化佛国土的无住处涅槃境界。”在憨山“唯心识观”中,并没有这种涅槃境界的特别论述,叶语见 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28期,P1。 (注2)见《憨山大师全集》卷卅〈观老庄影响...
陈松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75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