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48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浅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2)

      页46   此偈颂以工笔刻画的描绘技巧,将宝车四周悬挂铃铛,随风清摇之模样,及种种彩带围绕周边、珍珠罗网装饰于车顶的景象,皆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美丽画面。  此外,汉译偈颂中,亦有许多描画人物面貌及身姿的图像,使人读之彷若实见其人般。所描画之对象,有人间之女人,亦有佛、菩萨、天人等。例如《佛所行赞》中,以偈颂将宫女淫惑太子的模样,以极写实的手法,刻画而出:  太子入园林,众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952383.html
  • 历代文献中的慧能“心性”思想探究

    心悟入“自性”这是达摩所传如来藏禅的一贯立场[45],这个立场,可远溯至世尊的时代,被认为是佛陀为了接引执著有我(而不能直契“我空”之理)的众生,所方便施设之法门。[46] 对一般大多执此心灵主体为...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252386.html
  • 湘西怀化佛教新考

    丙子腊月二十日示寂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塔于本山寺后。   慈氏弟子明夷,字宗逸,号崇照,原名心照。系临济宗第46世,云门宗第14世。为虚云和尚徒孙,净慧法师门徒。湖南洪江黔城人氏。   俗姓谢,名永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1652507.html
  • 临济宗破山派密印系龙标山法脉单传

    观音殿为主轴,两边均有吊脚楼。寺院享受誉当时。1940年,禅悟法师任“中国佛教会芷黔麻晃四县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候补监事,时年46岁。是年,在黔城水口山建立“黔阳县农林场”,1947年改为“黔阳县农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2852529.html
  • 湘西沅水流域佛教新考

    明夷,字宗逸,号崇照,原名心照。系临济宗第46世,云门宗第14世。为虚云和尚徒孙,净慧法师门徒。湖南洪江黔城人氏。   俗姓谢,名永仲,字砚香,号不敏。笔名林寂、莫非、乐康、湘西闲人等。网名有心照不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252542.html
  •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从《复归佛陀的教导(一)》谈起

    而谬诠经意”[46]。相对的,笔者认为解读不只一种,所以反而把《复归(一)》认为是“不当的译文”或“谬诠经意”的部份,视为重要教证,甚至依此证成“二类阿罗汉”的说法。  第三.对于汉译《须深经》中,...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452547.html
  • 解读《正见经》(续1)

    ”的作用,做更进一步的说明。(请参考页46的表格)。这是早期佛教分类经验的范畴,“六处”也可称为“内六处”,相应“内六处”就有“外六处”。“眼处”是一种内处,就有相对应的“色处”;相对“耳处”就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852554.html
  • 五台山佛教历史概述

    。据1956年调查,五台山全山共存寺院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据1958年统计,全山僧尼从建国前的90多人增加到58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五台山佛教又蒙劫难。先后有46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4052706.html
  • 历尽沧桑话寺院

    46藏13万卷,修治故经400 部。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倍,阿育王寺于此时佛 像佛经也有增加。 由于“成实宗”教派(亦称“成实师”)在阿育 王寺的活动,开皇三年改阿育王寺为“成实道场”。 这是根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1952772.html
  •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

    “佛教的四谛说偏重于从生理与心理层面分析和解释苦难的现象及其原因,偏重于从认识层面思考和证得摆脱苦难的道路。”[注46]摆脱苦难的道路,除却其中必不可少的认知层面,获得对现实的...伦理要求会使广大群众抛弃他们的学说。”(《宗教史》下卷,第三三二页)   [注46] 吾淳,〈试论佛教伦理的种种困境〉,《宗教》,二○○一年三月。   [注47] 这些根本上虽为广大心量...

    吴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195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