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版)。 (2)《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一九五五年版)。 (3)《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馀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本(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4)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
曹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1962477.html
-
关于於宋代寺院的转轮藏 黄敏枝(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一 、前言 笔者过去一直对於寺院经济这一课题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撰写的文章多与这一主题有关(1)。其中有关寺院经营的事业就忽略了火葬这个行业。事实上,由佛教寺院来经营火葬埸,不仅在宋代以来即存在,就是目前的台湾寺院也还有这样的情形(2)。这是当初撰写一文时还不知道的事(3)。除了忽略火葬为事来项目外,也不知道转轮藏亦是宋代佛教寺院的...
黄敏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062478.html
-
义论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2)《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四页。
(3)《台湾佛教名刹·前部》 (举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662483.html
-
惭愧感恩是行佛 2.救苦救难是行佛 10.吃亏委屈是行佛 3.奉献服务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 4.义行仁道是行佛 12.四不坏信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 13.与时俱进是行佛 ...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3862497.html
-
尊,远非其他中国历代帝王所能并论,此点与儒家之评价适得其反。”(2)“此乃吾国二种不同文化价值论上之问题。”(3)周一良先生的认识则比陈寅恪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志磐的...
(1)《大正藏》第四十九册,第三六O页上、中。
(2)陈寅恪,<武曌与佛教>,收於《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藉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三五八——...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762529.html
-
僧祐则说是“依经抄撰”,且附有;(1)三是隋·达摩笈多於大业十一年(六一五)於东都(洛阳)译《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又叫《药师如来本愿经》);(2)四是唐·玄奘於永徽元年(六五O)五月五日大慈恩寺翻...页。 (2)《开元释教录》卷七,丽本作“大业十一年”《大正藏》又有校刊本作大业十二年(见《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第五五一页),两种说法,未知孰是。据正文似以大业十一年为是。但序文后的附记又有“大业十二...
李小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862530.html
-
二九零年以前僧侣与有教养的上流阶层接触的记载(2),而在《弘明集》所收的〈牟子理惑论〉中,则显然把佛教同中国本土的道教相比拟,“道有九十六种,至於尊人,莫尚佛道也”(3),所谓佛“犹名三皇神,五帝圣”...喧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 [注释] (1)唐·皎然,载《皎然集》卷六,《四部从刊初编》集部一四七(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江安傅氏鉴楼藏影宋精钞本。) (2)参见荷兰·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
张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862531.html
-
烧香拜佛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 2 心经解读 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心经不是给後人留下的语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学佛者如果不认心,不炼心,不明...
妙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14062569.html
-
信仰流传至南宋而不衰。
页2
一、 引言
“弥陀信仰”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佛教的净土宗及天台宗都崇尚十方净土中的弥陀净土。虽然弥陀净土也曾受到信奉,但不若弥勒净土那么受到正统佛教宗派...
提示古德“即心是佛,须假修行”之说,强调借修行以去迷悟、情想,成就本性弥陀之境。在栌庵有严(一0二一~一一0一)看来,即是“修因”。 这些因包括 (1) 修心妙观、首楞严定等;(2) 念弥陀四十八愿...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20762597.html
-
开始直到“老死”这一过程,依照逻辑次序分析为十二部分,称为“十二有支”(“十二因缘”)[2]。根据人生的缘起现象,释迦牟尼又把人生...正藏》,卷2,67页上。
[2]“十二因缘”,具体指无明(无知)、行(意志)、识(认识)、名色(心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机能)、触(接触)、受(感受)...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76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