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对华严义理进行发挥,法藏的佛教判教思想以及表述方首先来源于《华严经》,此经为法藏创立华严宗的思想基础。3(注3) 所以要了解及研究《华严经》和华严宗就要研究三祖的作品。 又因法藏善于...不变,分别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唯识三性:(1)师子情有,谓狮子之存在乃出于吾人之主观构想。(2)师子似有,谓狮子之存在系依外缘而虚假展现。(3)金性不变,谓巧匠虽以黄金打造成固定形状样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83262440.html
-
年版)。 (2)《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一九五五年版)。 (3)《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馀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本(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4)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
曹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1962477.html
-
关于於宋代寺院的转轮藏 黄敏枝(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一 、前言 笔者过去一直对於寺院经济这一课题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撰写的文章多与这一主题有关(1)。其中有关寺院经营的事业就忽略了火葬这个行业。事实上,由佛教寺院来经营火葬埸,不仅在宋代以来即存在,就是目前的台湾寺院也还有这样的情形(2)。这是当初撰写一文时还不知道的事(3)。除了忽略火葬为事来项目外,也不知道转轮藏亦是宋代佛教寺院的...
黄敏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062478.html
-
义论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2)《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四页。
(3)《台湾佛教名刹·前部》 (举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662483.html
-
惭愧感恩是行佛 2.救苦救难是行佛 10.吃亏委屈是行佛 3.奉献服务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 4.义行仁道是行佛 12.四不坏信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 13.与时俱进是行佛 ...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3862497.html
-
尊,远非其他中国历代帝王所能并论,此点与儒家之评价适得其反。”(2)“此乃吾国二种不同文化价值论上之问题。”(3)周一良先生的认识则比陈寅恪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志磐的...三五九页。
(3)同注(2),第三五七页。
(4)周一良,<佛家史观中的隋炀帝>,收於《唐代密宗》(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一五八页。
(5)蓝吉富,<从&...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762529.html
-
经院译出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3)五是义净於神龙三年(七O七)在大内佛光殿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4)该经极具密教色彩,且是中宗皇帝李显手自笔受,故当时影响很大。在敦煌...年”译出之说,看来两种说法由来已久,各有其据了。 (3)《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第五五五页下。 (4)同注(3),第五六七页上。 (5)《大正藏·图像部》第四册,第四一二页上——下。 (6)...
李小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862530.html
-
二九零年以前僧侣与有教养的上流阶层接触的记载(2),而在《弘明集》所收的〈牟子理惑论〉中,则显然把佛教同中国本土的道教相比拟,“道有九十六种,至於尊人,莫尚佛道也”(3),所谓佛“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第二十九——三十三页。 (3),载梁·释僧祐,《弘明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第二页。 (4)同注(3)。 (5)同注(3)。 (...
张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862531.html
-
其实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会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静如水,不起一念,苦从何处来?自性圆明,无善无恶,无苦无乐,一切苦厄自脱。 3 心经解读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
妙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14062569.html
-
。注 四:《佛祖统纪》卷廿七,页二七二a。
页3
修净业,于并(今山西平阳)、汾(今山西太原)大弘弥陀净土,集众念佛。【注五】其他如隋僧智顗(五三八–五九七)、慧成、道喻诸人,或念《弥陀经》、修...;(3) 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4) 诵灌顶神咒真言等;(5) 持戒、诵咒、读大乘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因:(6) 临终念佛号。【注九七】有严认为修行之徒,但自内照,修净土心,此心即淳净心。万法唯心...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2076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