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0435篇,用时1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的探索

    那么,禅的面目是什么样子?兹列出以下的素材,作为选择的依据:  1、以真象而见无相。  2.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3、是究竟而穷极。  4、不可思议不可说。  5、寂灭而乐住。  6、...承当也得;衲衣下,袖里有清风明月,却也少不了妙谋乾坤!  故云:天童张牙舞爪,万松尾骨弥露,怎也不会迷却落昧,在野狐群中讨活计!  2.俱胝竖指  俱胝和尚凡有人诘问时,总是竖起一  指作答;一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4364005.html
  •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佛教

    另有附录44个,共84寺,分为五卷。从城内至城外,由东南西北依次而叙。其中城内9寺,附记4寺;城东12寺,附记13寺;城南7寺,附记10寺;城西10寺,附记3寺;城北2寺,另附廓外14寺,杨街之自叙言...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5264074.html
  •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

    、社会等情  况,如此还原与诠释,比较容易了解原始佛教的原貌。当  然,透过汉、巴圣典的比较,可能更能够因此更精确的了解  原始佛敦,只是限于语言与学力,笔者目前街无法处理之。  2、次就汉译阿含经的...

    黄连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3564116.html
  • 禅风.学风.文风

    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在他们看来,这种境界,十分圆满,呈露眼前,毫不欠缺。不费安排,何待思议?这就达到庄子“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屎溺”的境界了。  2.借题发挥,发人猛省。...

    苏渊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5164135.html
  •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

    华严经说法之序分,实在同时在十方微尘敷世界海,同是如是华严之序分显现,法尔主、伴具足。  2、举果劝乐生信分  一经正宗分之初为庐舍那佛所说,唐译分此品是现相、普贤三味、世界成就、华藏世界、毗庐遮那五...

    今津洪岳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2864170.html
  • 读印顺大师《心经·讲记》—兼与王永元老居士商榷

    形态一种类一,二是苦的根源(起因),三是苦的对治(解除)。  2 苦的形态  「苦是一种感受三如果说得简略些、概括些,众生的一切苦相,无非都是妄想烦恼,心有执著,心有分别的表现。其根本就在不明究竟,不...

    鋆 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1164276.html
  • 梵网经菩萨戒本之真伪辩正考

    也)1、从非亲里乞衣2、受自恣与3、多受钵4、自乞缕令织5、卧具、坐具7、受金银,余二百四十四戒(尼则余三百四十二戒)皆与小乘同学。至於戒条之意,乃指受了菩萨戒而故意起心不持,反去专习声闻律方违戒法:...

    埋 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0864365.html
  • 佛道关于生死、形神问题的争论

    佛道关于生死、形神问题的争论  汤一介  印度佛教在公元1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本民族的宗教道教于2世纪初建立,这两种宗教属于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因此在宗教理论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最...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2864380.html
  •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1)

    孝事其亲”;(《大正藏》第一卷《大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第l、2页)东晋名士孙绰信奉佛教,作《喻道论》,以“子贵则父尊”说孝,认为僧侣出家,传教修道,属无上孝行。宋代那位曾重注《六祖坛经》的名僧契嵩写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2464426.html
  •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

    ,等等。  2、对语业的制约和规范,如八正道中的正语;五戒中的不妄语(不说谎话);十善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不漫骂,不恶口伤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以及菩萨戒中的“自赞毁他戒、...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156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