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39篇,用时9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智度论》的十善道之概观

    大谷大学研究年报》,30号,1977年,p.3~48。  -----------------------------------------------------------------------...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六月初版。p.114  [3] 《杂阿含经》卷37?1061经云:“何等为正律?谓不杀乃至正见,是名正律。”(大正2. 275下)《别译杂阿经》卷14?297经:将十善称为“戒”、...

    释悟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0845984.html
  • 缘起之“此缘性(idappaccayata)”(1)

    3页 一.【序言】 缘起甚深难见,早期佛教《经》《律》已有明言; (注1)发展中佛教─《阿毗昙》论典乃至《大乘经、论》亦以处理"缘起"为重心;现代东西洋学者...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S.49,172, 176。 (注3) 增田英男 pp.91 ~ 106。 (注4) ○田中顺照 p.3 ~ 78. ○(木+尾)山雄一...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0945985.html
  • 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开展与整体运用(1)

    三十七菩提分法  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佛法的中道行。释尊在《A.3,151(Patipada(1),152(Patipada(2)) 道迹经》说︰  诸比丘!有此等三道。何等为三?谓深固道(...’大正.27,495c-3  《辨法法性论讲记》导师如是释︰‘菩提译义为觉,分是条件,就是因素。要成就大觉,就要具备这些支分。菩提分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分,这都是...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4046273.html
  • 唯识思想的十二缘起说: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

    29)杂阿含经卷第十二(298),大正2. p.85上S. N.. p.3说名 色的名(`nama`)是受,想、思、触、作意,但汉译本说受、 想、行、识的四无色阴。 ... 2. pp.-1220 73页 足论》所说的三种有是:(1)三界与五蕴的存有。(2)能感后有业的 业有。(3)当做生分五蕴的生有。...

    叶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4246277.html
  • 初期佛教“空之法说及义说”(3

    (十六) 有为空 (`Sk.samskra-sunyata`) 1. 《增一阿含第42品第3经》:“吾先以有四事之教, 由此得作证,亦复与四部之众,说此... dhamma anatta ti`. (一切诸法是无我也。)”(注 171) 3.《A.3,134.`Uppada`.》:“`Uppada va ...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146291.html
  • 佛教医学引论(1)

     美国(1977)48.923.217.610.3   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和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生物因素一样,同是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危险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前言:新世纪的课题   一.工业文明的危机与反思   二. 东西方文明的融会点:佛学与医学   第一章 医学是什么---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   第一节 生物医学模式的困境与反思   ...

    尹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3746364.html
  • 佛法的人间性及现实性践

    210bc。  3 参阅《杂296经》  4 参阅印顺法师〈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  pp.5~10  5 参阅《杂196经》  6 《杂53经》  7 《杂638经》  8 《杂998...不说此语也。)  (2).....(3).....(4).....(5).....  (6) "yan-ca kho Tathagato vacam janati bhutam  ...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0746570.html
  • 观世音经考

    ,是对< 普门品>的经文一一详解。至于《请观世音经》是否与<普 门品>有关,笔者将另撰一文讨论,本文仅是对《观世音经 》做一厘清罢了。(May.3,1996)...J.Brill, 1920, P.266, note 2. ?注 3:T.55/2145, P.13a. ?注 4:T.55/2145, P.106c. 梁《高僧...

    释道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046674.html
  • 从文殊法门看《中观论颂24?1—6》(1)

    分别(no.3)?如果诸法平等,怎会有三乘分别?(no.4)诸法无主,谁得解脱(no. 5 & 6)?无有众生,菩萨如何于众生生大悲(no.7)?这一些疑问,还有前面提到的四个退席的事例,会众...有怎样的内容,或者至少可以推知是如何的主张。所以古来的注解家多少会归纳出,论主是要评论那一个部派,现代学者也是如此,例如A. K. Warder就认为,《中观论颂》主要是评论说一切有部,以及上座部传统...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246882.html
  • 由“中庸”探讨儒家伦理的基本信念

    神秘的直观或透视力, 因而真假就没有客观的判准了。(2)~w1z1x4l20d0g2; p.3 然而, 当我们要证成信念的真, 又势难避免用到“直觉”。Ian ...。 3. 己之性与人之性的关系, 人之性与物之性的关系, 物之性与天地之化育的关 系。 p.2 4. 性之德与内外之道的关系。 ...

    王 开 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244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