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 有关“法界人中像”之进一步说明,请参考李玉珉<法界人中像>(《故宫文物月刊》121期,页28-41,1993年,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8. 此尺寸依《安西榆林窟》后所...今已不存,目前所知之三十二件浮雕分别为日本、美国收藏。参考颜娟英<武则天与唐长安七宝台石雕佛相>(《艺术学》第一期,页41-89,1987年3月。) 31. 见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流散雕像集》页...
赖文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452375.html
-
度请回又飞回,村民公议请郭家献佛像建寺。[41] 观音著白衣示现的传说比较普遍,云林斗六的湖山寺的建寺就是如此。相传话说康熙六年(1667,或说康熙六十年),有林克明者来湖山岩处开垦,一日忽见一...,1953年4月15日,页41。 [4] 同注1,页60。 [5] 同注3。 [6] 〈艋舺与龙山寺〉,黄启明,同注3,页47。 [7] 〈观音寺〉,《台湾佛寺导游一》,菩提长青出版社,...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5659752.html
-
开放心灵并非鼓励纵欲,而是说,如果已有的欲望是合理的需求,则应该尽可能在不违背法律亦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去满足和疏导,并在此过程中思惟缘起。应注意的是,不要压抑,不要放纵。[41]其次,就佛教的根本理趣...中观察三法印与潜伏心态,继而出定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三法印的精神。这个循环而深化的过程[55]略说是三个次第,细说可至少分为十三个步骤[56]:第一,听闻、诵读、吟咏阐扬三法印思想的佛教经典;第二,...
张嘉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5460045.html
-
有无之商榷 29 二、写本与其它史料之探 34 三、小结37 第五节 本经流传与宗派争议之考察38 一、宗派竞争38 二、三阶教乱41 第六节 经义性质之探究 44 第三章 孝道思想与中国佛教之关系50 第一节 孝与孝道的涵意 50 第二节 孝道思想在中土的形成与发展52 一、孝道萌芽于三代之前 52 二、孝道在三代的开展与成熟53 三、孔子对孝道的重新厘定及其后续发展55...
蔡东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3563681.html
-
221-222)
道宣『大唐内典録』巻五(T55、284b2-19)
天台山沙門釋智顗……俗縁陳氏、荊南人。幼冥禎感、夙稟玄風。蘊道天台、尋師衡嶺。雙弘定慧、圓照一乘。受四教於神僧、傳三觀於...致敬、俯仰三禮、以彰敬重。時僧正恵暅執香[41]鑪賀席曰、「國十餘齊、身當四講、分文析理、謂得其門。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由來[42]諍[43]競不足、即座肅穆有餘。七夜恬靜、千枝華耀、皆法主之力也。...
釋孝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144035.html
-
宝塔饶益众生。”[7] 许多初期大乘经典都谈到“转轮王”的概念,并对此词有固定的解释。见拙作《贵霜佛教政治传统》,第二章第四节,〈丘就却的转轮王形象〉,页55~71。[8] 参见拙作〈东南亚的“...133。[31] 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译《开元释教录.沙门昙无谶》卷4,《大正藏》册55,页520。[32] 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卷14,《大正藏》册55,页102~103。[33] 梁会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445806.html
-
│ │ 44 │ 32 │ 40 │├─────┼────┼────┼────┼────┤│苗栗县 │ 41 │ 73 │ 55 ... │ 55 │ 58 │├─────┼────┼────┼────┼────┤│桃园县 │ 38 │ 55 │ 63 │ 83 │├─────┼─...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047534.html
-
基隆市
43
45
66
65
宜蘭縣
26
65
55
58
桃園縣
38
55
63
83
新竹市
52
54
36
43
新竹縣
52
44
32
40
苗栗縣
41
73
55
67
台中市
40
51
58
80
台中縣
57
93
105
131
彰化縣
44
92
...
宣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850574.html
-
菩萨道的行者而言,从“资粮”到“无学”[54],却都在修见人、法“二无我”,不仅是断除或粗、或细的“补特伽罗”我执、我见。[55] 修道证见“人”无我、“法”无我,是以求得解脱为目的,而据此解脱...235。 〔39〕请参见《宗义讲释(上册)》,页230~232。 〔40〕请参见《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十;《大正藏》第三十册,页249上。 〔41〕请参见《宗义讲释(上册)》,页270。 ...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1163822.html
-
之上。」 2. DN.ii.55。Budsir IV CDROM。 3. Ibid:Budsir IV CDROM。 4. Burford 1992:38。我们看到 Grace Burford ...和作意(manasikāra)。[41]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名色不就是五蕴的同义词吗?因此,名色的前一支,识,也就是六识,引发了名色的认知过程。[42],[43] Hamilton 有提到过在《分别经》...
Michael S. Drummond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257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