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毗卢遮那佛和文殊、普贤菩萨三尊像;一为28号龛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三尊像,一为43号龛多闻天王骑狮像,另一组是19号龛浮雕形式的“唐僧取经”,即用白马驮回佛教经典的故事。这四组雕像,是其中较突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34156048.html
-
rdquo;、“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五品弟子位”[43]。在《摩诃止观》卷五之下、卷六之下等文字中,以此五品弟子位配应于&...引文见《摩诃止观》,卷一下,载《大正藏》,卷46,10页中下,解释并参考《摩诃止观》,卷六下、卷九下、灌顶《八教大意》、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等。
[43] 智顗《法华文句》卷十上提出此...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5256136.html
-
设“阿吒力僧刚43司”与以统理。不过,根据《续修马龙县志》记载,县东四十里龙鼎寺,“相传建自蜀汉,古刹中最久远”。《大理县志稿》记载,大理宏圣寺“相传为周阿育王建”;感通寺“东汉时建”。《南诏野史》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2756171.html
-
:“梵云瞬若(?ūnya)此说为空,云瞬若多(?ūnyatā)此名空性。如名空性不名为空,故依空门而显此性。”(《成唯识论述记》卷17,T43,p.546a)) ,由此而来的便是“唯识相”(vij?...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3856178.html
-
比丘尼传承合法性的质疑,也容易使台湾比丘尼对二部授戒的问题生成迟疑的态度。 观察到八敬法被纳入戒场教育,并且有越演越烈的情况,2001年释昭慧发起废除八敬法的运动。[43] 此举将八敬法提升为学术...,〈藏传佛教比丘尼传承探源之旅>,《慈云》26. 2 (January 1998):22-27 [43] 有关废除八敬法的运动请参考《弘誓双月刊》第52期(2001.8);江灿腾,,《当代》第...
李玉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3656212.html
-
its culmination)’。”[42]然而,若相对《解脱道论》的话,则称为“相似智”。[43] 如果依上述笔者所引述优波底沙的《解脱道论》、弥勒的《瑜伽师地论》、觉音论师的 来看的话,纵使...41] 叶均译《清净道论》(简体版),p.615。 [42] 叶均译《清净道论》(简体版),p.616。 [43] 森章司,p.446。 [44] 印顺导师《空之探究》〈大乘‘般若’与‘阿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656274.html
-
1991年第1期,第21页。郑雨《莫高窟第九十八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九州学刊》2卷4期,1992年,第35—43页。荣新江《关于曹氏首任节度使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第49...23] 马德《曹氏三大窟营建的社会背景》,《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第21页。 [24] 郑雨《莫高窟第九十八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九州学刊》2卷4期,1992年,第35—43页。 [...
沙武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856275.html
-
本生》,第43品《兔菩萨好静本生》,第48品《比丘妙光本生》,第44品《普会王本生》,第49品《莲花本生》,第45品《双童本生》,第50品《好世文本生》(壁书已毁),第51品《梵施王本生》,第56品《...
熊文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32556338.html
-
目录 序论 ....................................1 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 ...................10 第二讲 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 ..........16 第三讲 般若理论的研究 ...............22 第四讲 禅数学的重兴................. 33 第五讲 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 43 ...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1356397.html
-
一核心立场进行论述,而“各住一世”的论点[43]和“性住”的语汇之使用也与缘起法、无常、业报因果之间的一致性也产生种种疑点,这也引发后世佛教思想家对其〈物不迁论〉看法的歧异性。 四、 僧肇的知识观 ...1996年, 页256 [42] 虽然主张过去的事物绝对静止于过去,是一种绝对状态,但与贵无派的道的静止态又不同。 [43] 有两种诠释,一种是刹那生灭,如此与空性并不违背;另一则是各住一世的实存性...
周延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595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