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123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考

    游礼戚通、支流杂述。首先在第1项“立名标化”中叙述“立名”:“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有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该段经文确实出自东晋译的《华严经》...的文献即是《补陀洛迦山传》(1361年盛熙明撰),此传记录元代之时的普陀山的发展因缘,共有4品,第1品“自在功德”略举经典中有关观音菩萨的因缘:第2品“洞宇封域”介绍普陀山的洞窟与岩石;第3品“应戚...

    道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3665225.html
  • 太虚法师著:中国佛学(2)

    1这是百丈下开出临济,沩仰二家的根源。  百丈开示大众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名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此义不但平实简朴,亦且圆透中肯。他每逢说法下座,大众已出...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4665238.html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上)

    中国宗教法总述(上)  代表了十九世纪法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冯。萨维尼指出:“ 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象艺术和音乐一样,都是他们的文化的自然的体现,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它们。……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1] 只有“民族精神”或“民族的共同意识”, 才是法的真正创造者。同时,民族精神与民族的法律之间也就有着一种互动的二元关系:民族精神的潜流推动着法律的方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5665250.html
  • 京都学派久松真一的禅观:理解与评论(上)

    第二点是虚空性。久松引述永明延寿《宗镜录》卷6所陈虚空的十义,并一一关联到东洋的无方面去。他的说法如下:  1.无障碍。东洋的无无所不在,它遍布十方世界,但不为任何东西所障碍。它包含一切东西,但不保留...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75665424.html
  • 超越自我---无我即解脱之前提

    的开示,每个人都十分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关怀、自我训练。而且佛教中的方法丰富,效果显著,若进行其中的任何一种训练,都会有相应的收获!  1、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但...平时训练,要是真的到了临终之际,那就只能靠自己往日的功夫和临时的安排了。根据佛教史书上的记载,我们可以总结临终自我关怀的几种方法,主要体现在内心情绪的管理和自身行为、具体事情的安排上。  1、临终情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0565489.html
  •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五台山图》研究

    、琢玉文殊像送与清凉寺;命德感国师为僧统,住清凉寺,掌管京国僧尼事;派人至五台山探菊采花;于各台顶敕建铁塔;令会赜和画师张公荣等至五台山检寻圣迹,会赜还撰《清凉山略传》1卷,张公荣还绘了《五台山图》...

    肖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0765491.html
  • 万慧法师一生的研究生活大纲

    有限,点校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谅解。  2007年3月7日记  (一)、从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到西行求法  万慧法师既出身在官宦的士大夫家庭,那么[1]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的古典...-------------------------------------------  [1]原本作“末”,今改之。  [2]原本作“忘”,今改之。  [3]原本无,今顺文义所加。  [4]原本无,...

    重校宗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3465522.html
  • 略述《摩诃止观》

    、四 张曼涛 主编(台湾)  ③《宋初天台佛学窥豹》王志远著  ④《天台思想》蓝吉富主编(台湾)  ⑤《佛教哲学》方立天著  摘自 《台宗研究》2001年第1期 ...

    释法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13665700.html
  • 略谈中国佛教的伦理学说

    认为有八种正确的途径与方法,即所谓“八正道”:1、正见(正确的见解),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3、正语(正确的言语),4、正业(正确的行为),5、正命(正确的生活),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7、正念...,约用归  体,故以五常言性,而性实非五常也。盖性乃一体浑  然,本无名相,自一理随缘,斯有五常之名,如金随缘  而为饼钚钗钏,就体以言用,则曰金之中具饼钚钗  由,1,或约用归体,则曰饼钚钗钏悉是金...

    许抗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0365722.html
  • 论《坛经》的禅学思想与实践

    ,不讲究坐禅,主张专靠精神的领悟把握佛教义理,提倡所谓“顿悟”,即凭自己的智慧“单刀直入”,即刻悟出佛理来。下面分三方面论述惠能在禅学实践方面的创新。  1、不重经典不立文字  佛教始创之时比较简单,...

    吴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156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