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997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五代宋初天台教籍复归中土问题的再检讨

    认为天台教籍是从高丽得来的。这也是高丽说一直很有影响的原因所在。”[26]   何勇强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中也引述了《景德传灯录》的这则史料,并评论说:  “《景德传灯录》一书在后世影响极大,后来的...典籍的对外输出,也许正反映了当时对法相宗与华严宗的护教意志。”[30]  又谓:  “谛观到中国的当时,高丽还认为吴越教学水准不高,这才要求谛观先摸底情况。”[31]  这种观点,虽是韩国学者从其自身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1741451.html
  • 《唯心诀》解读

    思议性作顽空”。误解佛性之“不可思议”为一无所有,此乃意识所造顽空而非佛法真正的空。   26、“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误认佛菩萨的微妙色身等妙色为实有,不知此乃真空妙有,不有而有。   27、“或...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30、“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不知幻化之体性非空非有,唯立空无为宗。   31、“或认影而为真”。认六尘影像为真实,犹如认镜中人、水中月为真人、真月...

    程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741465.html
  • 以《宗鏡錄》為例論永明延壽對唯識思想的攝取

    常不變,故號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義,本一真心,湛然不動。”[26]延壽的這第一回答完全來源於《起信論》。延壽還頗爲堅決地說:“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29]’”[30]這是說,“心”是如來藏真心,“識”則是“如來藏真心”所生。這樣自然會產生一個問題:“設使識無其體,云何得是心乎?”如果八識都無實體,如何可以憑藉“識”而證得...

    楊維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841478.html
  • 永明延寿的问与答——以《万善同归集》为中心

    25]有念众生又怎能不即念而求出离呢?延寿谓:“无念一法,众行之宗,微细俱亡,唯佛能净”。[26]堪谓一语道破天机。一览众山小固然美不胜收,对山下众生而言,若不愿望顶兴叹,则唯有拾级而上了。虽可乘缆车...当同耶?”此外,兴法会、立坛仪等,亦有感佛加持的意义。[30]延寿意引此论,据为劝善之文证。此外,延寿劝修忏悔,析忏法为理忏与事忏,亦多取法天台相应之说。  延寿关于性修不二之说,与荆溪湛然所谓全性起...

    聂士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241492.html
  • 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

    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26]“识自本心,是见本性”[27]如出一辙,无非是在表达禅宗一向所强调的“自性清净”,但为客尘妄想所污染,不能显了,如果能识自本心,“自修自悟”,便可以见自本性的禅法...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既知迷悟、凡圣在生灭门,今於此门,具彰凡圣二相。[30]   这就是说,妄不离于真,依真而起,真妄一体不二,故心佛不二,即众生是佛。因此“若頓见真性,即一念成佛。”[31...

    法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0341506.html
  • 欧美禅学的写作——一种方法论立场的分析

    哲学反思”,并为从比较哲学和宗教的立场解释禅的思想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平台”。[26]英语世界出版的许多有影响的禅哲学讨论的著作,大多都是在这一比较的视域中进行的。只要简单罗列几部60-70年代出版的有关...进路。[30]相反,他过度强化了佛教或禅的实践对“文本”理解的优先性。因此,他有意识地要把禅从欧洲东方学那种博物馆与古典学意义的学术方式中解放出来,放回到生活世界的场所进行说明。他并不知道,与古典学的...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1041516.html
  • 论《坛经》中的心性之禅

    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26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无”是修行方法观念的顺序,问题是:什么叫做“无念”?“无念”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无念”这种禅法修证方法,又该如何运用呢?...不同。”那僧人又问:“何故不同?”禅师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   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30   引文中“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意思是说,不要什么事物也...

    释如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041529.html
  • 论大慧宗杲

    一拶,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拟议不来,呵呵大笑,谓之机锋俊快,不落意根。殊不知正是业识弄鬼眼睛,岂非谩人自谩、误他自误耶![26]  对于“近世学语之流”的这种批评,其言之不可谓不痛,其论之亦不可谓不明...直接表达,而在他对“默照禅”的严厉批评之中,则更为清晰的表达了他的禅学思想。按照宗杲的理解,“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29],而“禅乃般若之异名”[30],故欲成佛,须是以般若之智直切心体之“自觉”而臻于...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141530.html
  •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以《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为核心

    28]《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二,《大正藏》册26,页372中   [29]《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一五,《大正藏》册26,页754中   [30]《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大正藏》册26,页499...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26]   此即是六识家的认识论。八识家则是在六识的基础上更立末那识及阿赖耶识。那么,末那识又是如何成立的?阿赖耶识,虽有...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441532.html
  • 印光法师简谱

    页‘与高鹤年书’)  1886年,26岁,光绪12年丙戌岁春,受至交委托,调教一非常顽皮的幼僧。八月十五日辞别师父,离开南五台到北京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参学(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十月进念佛堂...历任云水堂香灯、寮元等职,任藏主,遂得阅读大藏。三年中,念佛正行以外,研读大乘经典。(印光大师行业记)  1888年,28岁  1889年,29岁  189年,30岁,光绪16年庚寅岁,到北京龙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184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