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体制考辨方面。第一方面从事研究的人最多,发表的文章也最多。《变文集》出版的次年,老一辈学者徐震堮先生率先刊出了《敦煌变文集校记补正》、《再补》[24],其中对七篇俗赋的补正46条,多所卓见。...简涛《敦煌本燕子赋体制考辩》[44]、《敦煌本燕子赋考论》[45]、张鸿勋《敦煌燕子赋(甲本)研究》[46]等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力作。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不重视作品本体内涵特征的探求,或孜孜不厌地...
伏俊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2660965.html
-
出生,迟滞一劫。是故劝汝,作此斋事。[46] 生人不但可以为去世的亲属作斋荐福,也可以为自己预修生七斋:“若是生在之日作此斋者,名为预修生七斋,七分功德,尽皆得之,若亡殁已后,男女六亲眷属为作斋者,七...
党燕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5260996.html
-
景教流传到中国的时期。FitzGerald认为这并不是巧合。简言之,他认为椅子传到中国的轨迹是:从埃及到希腊、罗马及君士坦丁堡,又从君士坦丁堡传到中国,而在此过程中,景教的传教士是最重要的媒介。[46...
柯嘉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0561013.html
-
成佛道,非本此正观不可。46 依据“缘起性空”,建立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谛无碍的中观思想,统一入世与出世,即人事以成佛,这即是菩萨道的善巧方便。47印顺导师认为,从“世间一切是相依相成”的缘起事实,而...同注21,页41-42。 46 同注7,页108-109。 47 同注5,页98。 48 印顺法师:《学佛三要》,页120;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年。 49 同注5,页213-236。 ...
黄文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0161069.html
-
路的佛教音乐。现在五台山还保存有《瑜伽焰口起止规范》46首、《瑜伽焰口吹腔之部》13首、《禅曲青庙之部》18首、《三昼夜本》29首、《青庙禅曲吹腔之部》34首,《黄庙禅曲诵经吹腔之部》60首、《禅曲...
罗荣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2161091.html
-
。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儒倡导的诗界复古,“正是儒学复兴运动在韵文领域的一个分支”[46],反映学者们(包括僧人、儒家、道家)利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儒家、佛家和道家对晚唐体、西崑体、太学体...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46]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韩 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3661108.html
-
观类有6部615卷,按卷数占全部译经的46%;其次为瑜伽唯识经典,有21部201卷,占译经卷数的15%;小乘佛典中以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数量最大,有14部445卷,占译经卷数的33%,其他大小乘经典仅占约...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60761214.html
-
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论略 胡承祖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6公里的天水市北道区麦积乡。这里是秦岭山脉的 西端, 小陇山林区的边缘,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虽属甘肃东南部,但降量丰富、四季分 明、青山绿水、白云兰天、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夏无酷暑、冬无奇寒,是西北高原上一处 难觅的风景名胜之地。 麦积山山形奇特,在陇山层层苍松翠柏的包围之中拔地而起,“状如农家积麦之垛”,故名 “...
胡承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1261286.html
-
所得。偏偏此诗又为后人所疑[44],因此,苏轼于诗禅之间,惟呈现辩证,未提出究竟。但宋人“文字禅”,承晚唐五代“诗为儒者禅”[45]的思考,进入“以笔砚为佛事”[46],僧人“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夫诗者,儒中之禅也,一言契道,万古咸知”。 [46]苏轼〈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盛赞惠诚“以笔砚作佛事”(《东坡志林》卷二)。 [47]苏轼〈谢范舍人启〉,见《苏轼文集》卷四九。 [48]《冷...
萧丽华 吴静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3561313.html
-
即此一念之执便是无明根本。 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46] 不立一念,可谓不取一法。修行者能不立一念,则即时归于真如(本心)之自性念: 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43] 《录校》,页 260。 [44] 这是一大段功夫,欲竟其功,宜依《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教典而行。 [45] 《录校》,页 259。 [46] 《录校》,页 ...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376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