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25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天台化法四教“三藏教”之研究──以《教观纲宗》为架构(2)

      [45] 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篡》卷4云:“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二、异熟愚。”《大正藏》册43,页57下。  [46]《释义》第12条,《卍续藏经》册101,页974上、下。  [47]《...

    正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974442.html
  •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

    般若、中观一系  为主;而且,在唯识学上极为薄弱。所以他去印度专门研究唯识学是有宿愿的。  这一时期,「八十华严」与「四十华严」[47]虽然未译出,可是「六十华严」早于东晋末年   (418 ~ 420...佛教传入中国之时代问题」,鹅湖月刊,204期,页7,1992,6月。   [46] 同注2,页1020。   [47] 「八十华严」于武周 (695 ~ 697) 年译出; 「四十华严」唐德宗 (796...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20674457.html
  • 惠洪文字禅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故曰:“有德者必有言。”又曰:“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虽古之圣人,莫能外此。则知法者,观人之根大小,又岂有他术乎?[47]鉴于《林间录》中颇多关于禅师“得道浅深之候”的内容,因此可将这段话...法论后叙》,第188页。[45]《楞严经合论》卷末附彭以明:《重开尊顶法论跋语》,第189页下。[46]《溪堂集》卷七《林间录序》,又见《林间录》卷首。[47]《林间录》卷下,第620页下。[48]《...

    周裕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3474540.html
  • 智顗「四意消文」的解经方法论

    對應的整理圖表。 [[20]] 《金光明經文句》的作者是否為智顗,這是宋代天台學者山家山外派的重要爭論點,不過此處暫且不談。《金光明經文句》釋「如是我聞」,見大正39冊,頁47上至下。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4074723.html
  • 廖肇亨:药地愚者大师之诗学源流及旨要论考(1)

    .诗说》第二条如是说:  《关尹子》曰:「道寓,天地寓。」舍可指可论之中[47]边,则不可指论之中无可寓矣。舍声调字句雅俗可辨之边,则中有妙意无所寓矣。此诗必论世、论体之论也。此体必论格论响之论也。...

    廖肇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4274727.html
  • 学佛旨趣(下)

    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闻,民87),页280  29.印顺导师著《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闻,民87),页281。  30.《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大正藏》第47册,页270,下栏。  31....

    昭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4774740.html
  • 泰宁庆云寺肉身菩萨慈航大师圣迹寻踪

    大师之邀请,担任该寺举办传戒法会的三师之一,并毅然嗣法圆瑛大师,被大师授记为曹洞宗第47代法脉传人。   缘结圆瑛大师   关于慈航菩萨与圆瑛大师的法缘,他在《赠圆瑛老法师》诗中说,“当年太白...

    本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22976986.html
  • 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

    ,并不重在于区分整体价值的高低。唐君毅在此的判别工作有所摄取于黑格尔的辩证思维与天台宗华严宗的判教思想[[47]],特别是华严“六相圆融”中“体、相、用”三分的思维方式。他具体地进行一神教(基督宗教)...1976),512页。   [46] 参阅前书,158-159页。   [47] 唐君毅说:“然吾亦自谓赖吾之超越的感情,使吾有种种超越的会悟。其中之会悟之一,为吾以世间除无意义之文字之集结,与...

    陈振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1475777110.html
  • 朱熹的儒佛之辨

    ,如天降雨择地而下矣。(《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八,《大正藏》第47册,932页下)   宗杲反驳的要点是,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性”,儒家只认仁义礼智信为天理,...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35277295.html
  • 顺治皇帝邀请第五世达赖喇嘛考

    聆听教诲。二十九日行至同曼。四月初二日行抵桑珠德庆。丹津法王(顾实汗)水土不服返回拉萨。六月初六日抵达通天河,与金字使者(清朝使臣)渡过通天河。六月底遣往京城的车臣达吉返回。[47] 顺治九年(...汉文版),第267页,此处年份当误,为达赖喇嘛记错了年份还是翻译者致误不得而知。  [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秘书院、内翰林秘书院蒙古文档簿——顺治九年档子》。  [47]至于达赖喇嘛旅途之情形,...

    李保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4157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