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16,周长分别为95、83、107厘米。 4.两窑的弟子像(北Ⅴ,北Ⅶ,南Ⅱ,南Ⅳ)北窑的左侧弟子(北Ⅴ号像) 侍立于束腰圆莲座上,身高1.68、头高0.32米。面形方圆,光头,额满皱纹,...107有题记:“弟子』前利』州司』户参』军王』仲容』敬造』阿弥』陀像』一躯』供养』”。III式二龛,佛坐于有梗莲座之上。前89,圆拱龛,高22、宽16厘米。b型:一佛二菩萨。有的附有博山炉及供养人。分五式...
温玉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15557995.html
-
弟子。”[105]“自识宿命无数劫事。”[106] 基式二,表约数之词[107]+数词[108]。例如:“若干百弟子,若干千弟子,若干万弟子。”[109]“若数万里者,到大空泽中。”[110] 1.... 《大正新修大藏经》15.232.1 [105] 《大正新修大藏经》11.761.3 [106] 《大正新修大藏经》3.408.2 [107] 以下简称为“约”。 [108] 以下简称为“数”...
张延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660013.html
-
2000年6月,页1–16。 吴智和,《明代的江湖盗》,《明史研究专刊》,第1期1978年7月,页107–137。 宋光宇撰,《试论「无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57–282。 翁玲玲撰,《汉人社会女性血余论述初探:从不洁与禁忌谈起》,《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8月,页107–147。 张次第撰,《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刊刻的思想特点》《郑州大学...
简瑞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90060750.html
-
120-124 王钧林,《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1996.11,页100-107 王钧林,《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文史哲》,1997年第1期,1997.1,页...珍,《论康有为援佛入儒的大同学说》,《宗教哲学》,第3卷第2期,1997.04 ,页31-51 林正珍,《康有为的自然观》,《兴大历史学报》,第3期,1993.4,页73-107 沈清松,《康有为...
陈广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32061630.html
-
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汉文版第107页、第107页、第108页、第108页、第108—109页、第109页、第108页、第110页、第112—113页、第111页、第111页、第111页、第...
乔根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3361758.html
-
不可 能证悟,(注107) 修行者若在知解上便支支吾吾,那是完全无法了得 此心的。由此可知,汉月钳炼学人,先要学人建立完整的信念,菩提 妙心早已具足,不容稍许迟疑,亦不容作第二念想,这尚是禅修的第...225上。 (注105) 潭吉着,〈天寿圣恩藏禅师行状〉,页122。 (注106)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7,〈广录〉,页159中。 (注107)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5,〈广录〉,页147上,曾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20863205.html
-
《法华经》之戏剧体制114 三. 《法华经》之文学艺术105 第四章 《法华经》之禅观渊源 107 第一节 禅观的定义 107 第二节 印度的禅观 109 一. 吠陀经典的禅观 110 二...
简秀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2563672.html
-
左手捧珠,右手执锡杖,正是自誓在释迦人灭后、弥勒出世前度尽六道众生才愿成佛的地藏菩萨。此开题名在105开。 107开,无题名。依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一“降伏冤兵之法”的记述,可知此开为摩利支菩萨,此开题名在108开,即“南无摩梨支佛母”。 108开,有“南无秘密五普贤”、“南无摩梨支佛母”二题名。后者是107开题名,前者为本开题名。《益州名画录》卷上记唐辛澄曾在成都大慈寺普贤阁下画“...
侯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23266928.html
-
── (注95)参见〈杨文〉,页 140,或参《法华玄义》 (《大正 藏》卷 33,747 上 )。 (注96)〈杨文〉,页 140。 页107 义》和《陈书》所说的权巧方便之意,《观音玄义...并非以现代人的高下来判教,不只如 此, 如《陈书》第九章〈实相之谛说〉等所论, (注 110) 智者的即空即假 ─────── (注107)刘绍桢〈大乘三系说与净土三系说之研究〉 (《谛观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771102.html
-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 张瑞良 台大哲学论评第八期 (pp.107-121) 107页 引言 在佛教哲学之中,「蕴」、「处」、「界」三概念是基本而 重要的概念,「五蕴」概念说明了「存在」是什么?由何种因素 和合而成,「十二处」概念探讨人的认知能力与认知对象,「十 八界」概念详细分析人的认知能力与认知对象及认知内容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透过「蕴」、「处」、「界」三概念...
张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07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