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283篇,用时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东台湾宗教视察纪要

    纳风光人纳福明山秀水萃征祥。”(同上)  “天时人事相催二载夫功重新庙宇,天德圣恩并颂万家香火永奠苞桑。”(神坛)  34  “天禄永终自宋而元而明清四朝盛典,后恩广被由东及西及南北一体同仁。”(同上...

    林德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0544695.html
  • 佛经题跋所见回鹘佛教徒的功德观

    哈尔在宗教和国家的权力分配中看到了“内亚概念的广泛传播”,[34]莫塞斯又以拓跋王朝(4~6世纪,本文指北朝)为例进一步揭示、论证了这一问题。[35] (二)功德文与蒙古宫廷 在蒙元时代的回鹘文题记...China)》,威斯巴登,1982年,第18页。 [34]法库哈尔(D. M. Farquhar)《与蒙古相关的清代汉文文献中的某些专门术语(Some Technical Terms in Ch’...

    [德]茨默著, 桂林,杨富学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0944699.html
  • 從臺灣萬佛會談佛教的社會參與

    事業等(註33)。到了今日的現代社會則與西方的社會福利服務事業結合,是一種以援助個人與其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為目的的制度(註34)。佛教的福利性活動主要可以分成「物質」上的救渡與「精神」上的救渡(註35...事業公司,一九八二),一六二~一七三頁。(註 34) 黃維憲,《變遷中臺省寺廟的社會福利服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一○頁。(註 35) 楊惠南,〈臺灣佛教現代化的省思〉(當代八十四期,...

    鄭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144703.html
  • 古典西藏語文法教材的基礎研

    詞序特徵──詞序、動〔詞〕居句尾、形〔容詞〕居名〔詞〕後、物主詞居〔物〕前、位置詞(adposition)[34]居〔名詞〕後。 B.形態特徵──形態學分類、動詞的「三時一式」。 C.作格特徵──...一般語意學所能夠解釋的。 [34] 位置詞有「前置詞」(preposition)及「後置詞」(postposition)二種;藏語的格助詞其實也就是後置詞。 [35] 上述資料引自:黃宣範(...

    廖本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344709.html
  • 東初老人簡譜(1)

    任总务。[34]  2月,笔名“子龙”,〈佛教报恩主义〉(《人》2:2;《真义》)  4月,〈佛化家庭生活准则〉(《人》2:3;《真义》)  4月后,《人生》停刊。  冬,奉中国佛教会命,随同李子宽居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444710.html
  • 東初老人簡譜(2)

    为撰《中日佛教交通史》,东游日本,搜集有关史料;由当时正在东京立正大学深造的弟子圣严法师,陪侍访问了各地佛教名胜、佛教领袖及著名学者、   p. 34  教授,为期二周。[102]  ?月,文稿〈日本...迁台的贡献”。   [33] 《人生》vol. 3, no.1, p. 6。   [34] 《人生》vol. 2, no.2, p. 6。   [35] 《人生》vol. 3, no.1, p. 4。...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1444711.html
  • 宗义宝鬘(1)

     33.无著著《大乘阿昆达磨集论》、大正藏,册三一。  34.无著著《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册三——。  35.君庇亟美撰,『陈那以後之量论』 (《中国佛教史论》,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60544837.html
  • 菩萨之大悲心初探

    菩提愿的相互增上依持下,对于自身的苦乐亳无顾虑,利他之事全不厌舍,圆满一切福智资粮。[33]  六、菩萨大悲心的实践  菩萨欲成就佛道所实践的修持行法,主要在“六度”与“四摄”[34],其它尚有共二乘... 版社。  [34] 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的四种方法。若依原语直译,则称为“四种把握法”。四法。即(一)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

    张旭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045073.html
  • 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

    [34]。所以要直接的探究菩萨不共二乘般若的理由,也就是为什么菩萨般若能胜过声闻的“不共”之处?上述虽从因行的修习、契入的实相等角度探讨两者的般若之深浅,其中因行是约三乘的根性利钝而论深浅,菩萨在契入...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3)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  [34] 《智论》卷35(大正25. 320a2~6)。  [35] ...

    释印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345080.html
  • 回向之初探

    ,铭记汝尊敬。  (汉译南传34,小部经典六,本生经, p.155~157)  3. Sanuvasipetavatthu(《萨努瓦西鬼事》)  巴:Niyyatayijsu therassa ...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44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