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尸图画,令远离欲乐者所生之处。[36]第四层箜篌天有十住处。(1)“乾陀罗”处为昔日以园林、甘蔗等果林施舍僧众者所生之处。[37](2)“应声”处为昔日为邪见人说法、令其心净信佛者所生之处。[38]...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1743452.html
-
此,大師真實語,一切諸惡毒,不能害我身。……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塢.耽婆隸.耽婆隸.耽陸.波婆耽陸.抖渧肅.抖渧.枳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諦尼羅枳施.婆羅拘苻.塢隸.塢娛隸.悉波訶。」[36]…...咒術章句。世尊今日說此,正為當來世耳。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摘錄請見:《雜阿含經》卷九(大2,p.61b)。
[36] 摘錄自:《雜阿含經》卷九(大2,p.61a-b)。
[37...
林光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5943491.html
-
研究問題。日據時期爭議最大佛教改革家林德林的相關研究,過去曾長期被學界忽視。但,事實上,他是近代臺灣地區出現的宗教改革家,有「臺灣佛教馬丁路德」[36] 之稱。因他雖出身貧寒,[37] 卻是一個臺灣佛教...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全文36頁。 [28] 胎中千鶴此文,載《史苑——東洋史特集——》第58卷第2號,立教大學史學會,1998.3,頁23-4。 [29] 胎中千鶴此文,...
江燦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043492.html
-
龙树菩萨生于印度大小乘佛教思想并行的时代。他长于南印,久受大乘思想的薰陶,又在北印的说一切有部出家。但是在教理上,他反对北方佛教一些主张法为实有的观点,也不喜将法义做琐碎支离的讨论,[36] 他也...
性广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143493.html
-
[34] 同上,页一二八中。 [35]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一,页二四一。 [36] 如《发智论》、《毗婆娑论》等。 [37] 此五期分类是:“一、声闻为本之...
性广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243494.html
-
佛教觉悟的本怀 [36]。但这描述却没有深入到二大师所依据的理论内涵再做评议,不能从本体诠释学掌握印度佛学转化到中国佛学的关链,没有从转化的关键去理解二者的连续性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间佛教新图象与其宗教...》,文殊出版社,亦见太虚全集第一册)。
又,太虚对印顺三系教判的批评,见〈议《印度之佛教》〉、〈再议《印度之佛教》〉(太虚全书,第25册)。
[36] 主要的争论点在于何谓“...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243495.html
-
谈到“缘起”法则是他发现而非自创 [36],“缘起”法则是透过现实的生活经验即能检验的。 那么“缘起”究竟是甚么?这套理论很详尽地指出: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著因缘条件而成立的,不管是人、动物、...]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一四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册一四.页六─十。 [35]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九,大正藏﹝台北:新文丰版﹞册一一.页六三三上。 [36] 《大般若经》卷一八,大正藏﹝...
释空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743500.html
-
这些原则,其实也就是太虚批评的名为大乘,实为小乘。[36] 至于大乘特色的第一、四、六诸点,如石法师强调的是大乘把佛、菩萨泛神化的倾向,即第六点。这点体现了在佛教中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宗教共通的因素,...
邓子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1043502.html
-
36] 此外,中高层的军政人物也不乏护持佛教的事例,如1932年世界佛学苑汉藏院正式开学,由重庆佛学社向国民革命军第廿一军司令部“呈请拨款”,军长刘湘准于省教育经费项下,按月拨助洋600元,以资进行;[...驱逐劣僧案。 [36] 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414。 [37] 《海潮音》第十三卷第八期(1932年8月)。 [38] 《海潮音》第十三卷第四期(1932年4月)。 [39] 邓子美...
陳儀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1243504.html
-
授戒 [35],律典也没有明文许可“一部僧受戒”,但是根据制戒精神和中外古德的意见,应该肯定“尼不作本法”亦得戒。(惠敏1999, 336)释恒清亦以此论证中国比丘尼法脉的有效性。[36] 对于 (...中断的完整文献记录。本著疑案从轻和无罪推定的原则,我们不应当断言二部受戒在中国尼制史上曾经中断。 [36] 参见其提交第七届国际佛教妇女大会的论文〈中国比丘尼法脉的有效性〉。按,笔者手头没有这次...
宣 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134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