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关注的问题,甚至在南传近代著作中,有将“四念处”解说为是唯一通往涅槃的道路,1可见“四念处”的修习仍然受到广泛的关切与重视。当然有关“四念处”的论题在目前学界中仍然被热烈地讨论著,其研究成果可说...阿毗达磨佛教可说继承了原始佛教心意识说的思想,如《品类足论》卷1所说: 心云何?谓心意识。此复如何?谓六识身。10 在《阿毗昙心论》卷1也说: 心者意,意者识,实同而异名。11 另外,在《...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在其庞杂的哲理丛林之中,不得自在(注1) 。然而,印 顺导师在晚年的一本小品作品当中,简略地自述一生中对佛 法的基本信念;从这一自述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 ...---------------- (注 1) 印顺导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下文简称为 《契理契机》) ,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页 1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145411.html
-
Cf. iii, 2 (fol. 7a, 2) ; Taatp, 138. 2; Vaarttika, 61. 13; Nyaayas. i, 1, ... since he knows the truth
───────────
(1) Tantravaart. 116. 13: ...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172672390.html
-
1) 简称为〈杨文〉; 《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一书,(注 2) 称之为《陈书》。而笔者则尝试以读者的角色来探讨《陈书》与〈杨文〉之间所呈现的问题。 从〈杨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立论基础,主要在于“法性即无明” (“无明即法性” );由此一词的分析中, 而推论出智者思想含有极为浓厚的二元创生论; (注 3)然后又以极不确定地语气说不适合定───────(注1)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2047164.html
-
弘法中原的百岁高僧净严上人——深切缅怀一代大德净严老法师(1) 河南佛学社创始人、百岁高僧净严老法师(1892—1991),法名通西,号净严,俗名陈天庆、陈清和、陈善胜。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决定成立河南佛教会。会上选出了慕西、净严、阔斋、能信、育普、润生、轶凡、袁西航、卢乾斋、戴湄川、赵筱山等13人为执行委员,慕西、净严、能信、戴湄川、赵筱山5人为常务委员,负责佛教会日常工作。净严法师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53162268.html
-
其例。据《新谱.凡例》宣称:本《年谱》记事所用年月”,“以阴历为主”。[13]实际《谱》文并没有严守这一自约,且以多种形式违反(凡例):(1)夏历年号,混同西历:如一九O七年(丁未)二十八岁条《谱》...盛况。如何编修好年谱,也被史学界提到研究日程,并被列入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形成一门专门学问──“年谱学”。年谱所以长盛不衰且备受人们欢迎,当取决于“其文直,其事核”,做到“不虚美,不稳恶”,[1]要求...
秦 启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048142.html
-
三法與三性的名稱,又過去,現
在,未來的三種也稱為三法或三世。
10.AS[P] p.13《集論》卷第1(大正31, p.666中)說:「由此道
理蘊、界、處...論文,先比較《集論》與其有關的論書所說的此兩術語的理論,
然後以《集論》為中心而論述以下五點:(1)《集論》上的三法
之位置。(2)三法、所知的意義與特質。(3)所知法與所知事之同
...
葉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5.html
-
问题,是依文本来讨论的。所以,在本文中 将〈从「法性即无明」至「性恶」〉一文, (注 1) 简称为 〈杨文〉; 《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一书,(注 2) 称之为 《陈书》。而笔者则尝试以读者的角色来...创生论; (注 3) 然后又以极不确定地语气说不适合定 ─────── (注1)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印行,《佛 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1996,页 111-144。 (注2...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671101.html
-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1]印祖称性赞誉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深契诸佛度生之本怀,乃千古不易之确论。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吾人生存的基础,是修行世出世间法的先决前提。信之内涵与力用,深广浩博,兹略标有四: 1、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
魏 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5546671.html
-
首诗颂(第八-第十)。这三首诗颂不但引来注解 家们殚精竭思的诠释,日后也成为中观学派的一个独立论题; 1 因此,近代以降而迄于当代,研究中观佛教的学者无不尽力 于斯,以求明其义蕴。2 相形之下,在...于文本之间所 ────────── 1 清辨(Bhaavaviveka)从梵文复合词「六离合释」的观点 ,而对 "paramaartha"(胜义)的概念提出了三种诠释; 其后,月称(...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47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