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常灭是有为”。(注31)引《俱舍论》中之三无为即是此一思想综合而成的。2.有部无为法:“无漏云何?谓道圣谛及三无为,何等为三?虚空,二灭。二灭者何?择、非择灭。&hellip...1~2,上。
(注 31) 参阅拙著《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p.219,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
(注 32) 有部与经部关于无为是否实有之辩,见大正,29pp.34中~35,上。关于此一辩证,...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0240099.html
-
和文華館藏),逐漸而為光背背面的浮雕主題(圖20,太和元年金銅佛,臺北故宮藏),終至演變成以二佛為主尊的造像(太和十三年〔477〕金銅佛,根津美術館藏)。[31] 二佛並坐的題材在北魏後半期最盛行,...世界語出版社,頁22。 [31] 以上圖版,見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 [32] 以上請參考陳清香,〈北魏的政治措施對佛教造像的影響──以太和改制前後為例...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6.html
-
造於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之〈重修明應王殿之碑〉,其文中記有「恩賜藏經在焉」一句,證明廣勝寺在元朝時確實曾被賜予藏經。[31] 後來北京三時學會於1934年將這批趙城《金藏》加以篩選,影印了趙城...997年在位時,王隨應介於五歲至二十五歲之間,以其年齡和仕途發展推斷,王隨能與宋太宗單獨對答的機會似乎不大。 [9] 參鈴木哲雄《宋代禪宗の社會的影響》,頁31。 [10] 見CBETA, X80...
黃繹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7.html
-
培養道德,庶可立身而為完全之人格,而受他人之尊貴,若開之則有家庭道德,社會道德、國家道德,因時間不及,不能廣演,自愧不才,伏乞鑒原。 (五)〈儒釋同源論〉[31] 儒者孔氏之教也,釋者佛氏之教也。...16日、17日、18日,講於大稻埕佛教青年會,時為12月4日至6日。 [30]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12月29日,講於新竹州公會堂,時為12月16日。 [31] 《南瀛佛教》卷2之2,頁2-...
釋慧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840118.html
-
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疑得十分,悟得十分”(31) 同时又因真正的佛法原本平常,就在日常茶饭之间,所以诸多祖德并非仅以一事一物以为悟机,而是随手拈来,触目菩提,《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3740143.html
-
無為。 【29】不有【30】不相續,【31】空【32】無常【33】無餘。 白品第四頌: 【34】欲三種【35】延請,【36】法【37】僧【38】〔為本〕故。 【39】厭【40】梵志【41】無...展出更細的佛法項目。這就是釋尊在《雜阿含經》中所傳授的佛法知識的系統。至於「異門」與「法蘊」的編集,則對佛法知識系統的掌握起了輔助之用。 (《佛教圖書館館訊》31期,2002)
...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5440242.html
-
一經》(D--) N12《三聚經》(D--) N13《大緣方便經》(D15) N14《釋提桓因問經》(D21) N15《阿[少/兔]夷經》(D24) N16《善生經》(D31) N17《清...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5640244.html
-
充斥的音寫詞,其實它們並不見於那些對等的藏地佛典之中。[31] 因為在藏地的譯經裡,譯家們即使在面對諸如人、地等專有名詞的情況下,也幾乎毫不猶豫地採取意譯的途徑來進行語際之間的轉換;並且在面對陀羅尼之類...類對古譯乃至舊譯時期音寫詞的嚴厲批評,在奘師口述而由辯機所撰的《大唐西域記》,以及《玄應音義》和《慧琳音義》裡,可謂比比皆是矣。 [31] 其實只要我們能夠對照西元八世紀在藏地編纂完成的《翻譯名義大...
萬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70540560.html
-
为主,而佛教思想则以"止观"包容了宗教与哲学"敬神,止也,察理,观也",所以佛教既是宗教又是哲学[31],这一说法甚至直到二十年代蔡元培在厦门、李隐尘在中华大学的讲演中还在老调重弹[32]。 《狮子...台北,1992。[31]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这是他在日本的演讲,题目是后来编者加上去的,载《中国哲学》第六辑,300页,三联书店,1981。孙宝宣《忘山庐日记》1901年...
葛兆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75740623.html
-
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大31/485)根据以上引文,在瑜伽行派中, ...
姚卫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174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