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5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意思食”,《增一阿含经》名为“念食”。45而cetanA依据云井昭善《パーリ语佛教辞典》中显示,此为阴性词,译为“思”或“意思”,46所以可以确定在此处的“念”为“思”。而“更乐”就是“触”,只是翻译的...。印顺法师说明此十支是:“在逐物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触境系心的过程。”《唯识学探源》p.15。  16 参 水野弘元著 释惠敏译《佛教佛理研究》pp.45~46、p.391。  17《杂阿含经》...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譬喻師與《成實論》

    45,231b。成7, 289bc。 毘93, 479a。毘106, 550c。毘157,796b。成7, 289bc。 俱4, 23c。俱5, 27b、26b、29b。成7, 289bc。...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当中所说的“无失法”是同一个。44关于正量部的不失坏,在《显识论》、《中论》等中,是用“无失”或“不失法”等名称。45  在众贤的《顺正理论》中,举出随界、熏习、功能、不失、增长等,作为潜在力的异名...bhikkhu loko niyyati, cittena parikissati, cittassa uppannassa vasa? gacchati.  《中阿含》卷45(172)《心经》大1, 709...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证悟

    畜生趣尽、饿鬼道尽(恶趣堕处尽),自己是须陀洹、不堕法,将来必定成正觉”了。这法镜的内容即是在说四证净。45  (二)得法眼(由理论而得证悟)  以上所述,是由信仰而达到初步的圣者位;其次就根据经典来....343(南传16下,220页以下)。  45 Dīgha, ii.p. 93f.(南传7, 58页以下)。  46 Vinaya, i, p. 15f. (南传3, 28页)  47 案:与“默照禅...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2)

    44另外,由于十法界中的下九界众生都含具佛法界的一切性相,因此,低头、举手无非佛道;天台智■《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一上即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45可见天台宗的哲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548065.html
  • 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

    心迷则生死轮回,心悟则涅槃解脱”,能够真正的体会与实践生命的一心之转[44] 。  傅伟勋认为真正大乘佛教的主流,应推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四宗,尤以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三家为最[45] 。傅...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7.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1)

    禅教首,头陀聚落,唯事一餐,宴坐林中,但披三纳。”[45]头陀行者或依林壑、或栖崖窟、或结庵而居,其中有的僧人最后更在其所住的崖窟、草庵内过世;有的很快就被人发现,有的则是经过一段时日,才为人所发现。  ...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习禅五,〈唐绵州大施寺释世瑜传〉,五九五上。  [43]: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一六三—六四。  [44]:《望月佛教大辞典》,二三三五、三七五八。  [45]:《...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
  • 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以墨子学为中心之分析(1)

    他吸收了墨家“利人乃所以利己”的观念,认为群己是交织在一起,而两者都有本质上的重要性。[45]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梁启超并不是只重群体而不重个人,他并不完全肯定墨子以兼爱为基础的“利他主义”。他在对...

    黄克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648110.html
  • 西晋佛经并列词之内部次序与声调的关系

    供养、调隐、惭耻、欢喜、更整、饥馑、饥羸  页45  168:佛说太子墓魄经     双比、姝好、欢喜、供养、珠宝、遮蠡、蒸煮、分取  180:佛说过去世佛...

    竺家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04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