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宣于667去世。(3)道世----另一位学者与律师,因皇帝的要求而与道宣同时(659)居住在西明寺者为道世。他的贡献为编纂名叫法苑珠林,分为百类的佛学辞典(注36)。此书使他工作了十年,于西元668...
巴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345670.html
-
分别性者唯是凡惑境,非圣智境。何以故?无体故(注35)。
2.圣凡俗智境
依他性者,为圣凡俗智境。是俗有故(注36)。
3.唯为无分别圣智境
页...正》,三十一册,页795下。注35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36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37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38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0.html
-
整体的否定,它是纯粹而单纯的非有”(注 35 ), 因此,“无比起‘不’和否定,还要更根源”(注 36 )。 为甚么海德格会总结地说:“无是存有物整体的完全否定”(注 37 )? 因为此甚深义难解!以...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1.html
-
“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 依他自性”,就“无而有”的特质而,言两者并无不一致。注016 见《讲记》,页36。注017 见印顺一文,收在《以佛法研究佛法》(妙云集 下编之三,...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845682.html
-
“昔物住昔,不来于今;今物住今,不住于昔。乃至新、故、 老、少、成、坏、因、果等物,各住自位,不相往来,皆若是 也(注36)。”
他接著批评说:
“凡有所“...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5.html
-
在复合性的表象里,或者在吾人意识中能同时获 见数目,这是绝对必要的。无论如何,几乎所有复合性的表象 ,及所有数目表象,都是历程的结果。它们皆相续由诸要素而 整体生成。(注 36 ) 数目的观念...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
-
(分别性=境=恒无)这种识和境的认识关系上的,(注36)虚妄分别在此具有“无之有”的矛盾性格,它是扣紧了“能识”和“所识”的关系来谈。作为“所识的分别性(识)是恒无,绝不同于玄奘将遍计所执视为“情有”...31,页451中。
注36 参见:上田义文,〈瑜伽行派????根本真理〉,收于其论文 集《大乘佛教?根本结构》,京都:1906。许洋主译,刊于《 谛观》杂志,台北,1988,...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90.html
-
?〉。
注4 中村瑞隆前揭书,页 85-86。 尤其值得参考的是武邑尚邦前揭 书,页36-38的探讨。
注6 同上。
注8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1989年,页...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1.html
-
真正能够维持根身的只有阿赖耶识。因此,如 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话,有情的识食,就不能成立。( 注36) (7)命终证:有情将死时,由于业力的不同,或由下而上所依 ...同上。注35 同注1,页124。注36 同注31,,页9。注37 同上。注38 同上。注39 同注1,页72-74。注40 同上,页81。注41 同上,页83、84。注42 《入中论...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2.html
-
藏册42,页71。注33 牟宗三在《佛性与般若》一书中即作此说。见该书第三章“龙 树之辩破时与数”,页175。注34 同注31,页70。注35 同注31。注36 同注31。注37 ...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