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43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法华思想与佛教社区共同体-- 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例

    笠原宣秀〈卢山慧远?结社事情〉,氏 著《中国净土教家?研究》页1~页21 ,京都平乐寺书店 ,1951;高雄义坚〈北魏佛教教团?发达〉,氏著《中国 佛教史论》页25~页36,京都平乐...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447152.html
  • “空”否定了什么?─以龙树《回诤论》为主的一个研究

    一个“不是应被否定” 的“最高真实”,它是“中观的宗教真理。” (36) 但是, 龙树的“空”真的是在否定一切事物之后,“辩证地”成为 “不是应被否定”的“最高真实”吗?从《回诤论》看来, 这个问题的...摘要地介绍,并作了详细的批评。 Back  36 参见:□山雄一著,《空之哲学》,吴汝钧译,收录在《现代佛 学大系》,蓝吉富编,册 33 (台北:弥勒出版社,民国 72 年 ),页 87。 Back ...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547153.html
  • 由“相互主体性”的立场论天台宗几个基本关键观念以及山家与山外之争

    、己 ─────────33 见《大正藏》册37,页196中、下。34 见《摩诃止观》,《大正藏》册46,页116中。35 《大正藏》册46,页67中。 页377 他。(36) ...包括假观,就是说亦必包含利他的主相互主体性境界,故云︰ 此约三千以名空中。已具不思议假。况复利他之观。初心岂可不修。不修则何 ─────────36 《大正藏》册46,页703中。37 《卍续藏...

    任博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647155.html
  • 大乘起源与开展之心理动力(1)

    超越”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正显示出:在人类严肃探讨的生命本质中,有所谓的“神”性显现。[36] 张澄基教授在《佛学今诠》中,综合了神学家 P. Tillich、大哲 ...

    释如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947161.html
  • 《弘明集》所反映的佛教观念

    辨 5.晋宋佛教   页36   一、僧祐和《弘明集》   《弘明集》为南朝梁著名高僧僧祐所著。僧祐,俗姓俞,彭城下邳人。该地为今江苏邳县。从后汉以来,这一带便是华东佛教的重镇。据《梁高僧传》,...

    宋立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5847259.html
  • 《净度三昧经》与人天教

    学者代表性的一部佛教  页91  概说书,也是中国在家佛教的源流,[36] 对于后世有著极大的影响力。《奉法要》的内容福永光司博士概括为五戒十善、祸福报应、儒佛折衷、他者救济、涅槃论等五个方面。[37]... 《正统道藏》册11,页8809下。  [23] 《云笈七签》卷18第17,《正统道藏》册36,页29340上。  [24] 同注22。  [25] 《六十华严》卷44,《大正...

    姚长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5947260.html
  • 中国佛教的译场组织与沙门的外学修养

    一番话,自然而针对译本跟原本有距离,有乖异而发。  然而这主张在中国的环境中是行不通的,明王世贞(卒于1593)《弇州山人续稿》[36] 卷54〈刻大藏缘起序〉[37] 略云:  页124  以汉儿...生日纪念论文集》,龙门书店印行,香港,1951年初版,1967年影印。  [36] 文海出版社出版,台北,1970。  [37] 所谓“刻大藏”,指明神宗(1571~1617在位)...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047261.html
  • 《学佛三要》的启示

    苦 边。 ……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注35)有 信根、精进根、念根加上定根和合所生如实知、见, 如是慧 者,乃具足“慧根”(注36)。...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947279.html
  • 儒佛(禅)各名家为学为道相通举隅

    。  [18] 同注17, 页34。  [19] 同注17, 页44。  [20] 同注17, 页36。  [21] 同注17, 页37。  [22] 同注11, 页17。  [23]《辩宗论》引文,...

    朱秉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2847330.html
  • 王畿与佛教

    Gesinnungsethik),而佛教表现为一种目的论伦理学(teleological ethics)或功效伦理学(Erfolgsethick)。36这是在一般意义上对儒家与佛教在善恶祸福观念上的比较,...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卷3。  35 真可,《紫柏老人集》卷9。  36 义务论伦理学和目的论伦理学是英美学界的区分,其内涵参见William K. Frankena, Ethics.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394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