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事差分,六位阶降。名六,名即,不即不离。”[45]其中也贯穿着相即不二的思想。
智顗与其师慧思以未来佛自许(参《南岳思大师立誓愿文》)不同,他在去世前向弟子说自己仅达到&...页中下、11页上及69页下等。
[45] 《大正藏》,卷46,179页上。...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5256136.html
-
佛殿、泼水亭、僧舍和塔,受到汉文化的信众需求,佛殿还加供观音菩萨像;西双版纳地区,佛寺里建有佛殿、经堂、僧舍和塔,也允许供奉女性的“水井神”塑像。45“上座部佛教”的佛寺建筑形式,大概可分为宫殿式、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2756171.html
-
藏》40册,49页。
[37]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大正藏》45册,869页。
[38] 《景德传灯录》卷6,《百丈怀海传附禅门规式》。
[39] 《景德传灯录》卷6,《...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2856207.html
-
种种表现宗教热诚和信仰的行为,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征。(45)
像其他宗教一样,殉教(martyrdom)也是大乘佛教里常见的一种自杀动机。大乘经典中常常提到为了维护佛法或某一种教义,
...
恒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5156221.html
-
道的“忍”,不但有“知”之意,且亦有“断”及“证”之意,如《大毗婆沙论》卷90说: 无间道能断烦恼,隔烦恼得,令不续故;亦能证灭,引离系得,令正起故。诸解脱道唯名证灭,与离系得,俱现前故。[45] ...经’〉,p.153。 [45] 《大毗婆沙论》卷90(大正27,465c11~14)。 [46] [47] [48] 《杂阿毗昙心论》卷11(大正28,962a)。 [49]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656274.html
-
本生》,第43品《兔菩萨好静本生》,第48品《比丘妙光本生》,第44品《普会王本生》,第49品《莲花本生》,第45品《双童本生》,第50品《好世文本生》(壁书已毁),第51品《梵施王本生》,第56品《...
熊文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32556338.html
-
善人为食。[45] 由“四预流支”具足正信、正见,防护六根,持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正行无悔,心平气和,方便修习“四念处法门”。《杂阿含624经》佛陀所以告诉尊者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亦复如是。”大正2,72下9~28 [10] 《杂阿含45经》说:“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 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756394.html
-
阿赖耶识为种子”,有“虚妄分别所摄诸识”生而得名。“真常唯心”乃真常心与真常空之糅合,“或即本之以立‘心性本净,客尘所染’”,[45]印顺法师认为,“真常唯心者”之多经,“虚妄唯识者”之多论,“大体论之...》p.10。 [45] 《印度之佛教》p.268 [46] 《印度之佛教》p.243 [47] 《华雨集》第五集,p.16。此处的教外人士一篇,待考。 [48] 《读印度之佛教书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
-
著述,如《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续传灯录》等,为禅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而且为宋代以后有关学术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式。[45] 另外...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1956582.html
-
naprasthāna)。[45]尽管现代的研究者总是强调鸠摩罗什和龟兹的关联,但僧祐慧皎这些给他写传的中古僧人却很明白地说:在佛学上对罗什影响最多,渊源最深的,其实是罽宾说一切有部的僧团。正是在罽宾,他遇到了...
陆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385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