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岂非解脱?(《法华玄义》卷五下,第745页下~746页上)
在智顗看来,“三佛性,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4页上)...
李四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91269063.html
-
有关林德林的生平事迹,过去虽有李添春(1899-1988)、释大醒(1899-1952)、施懿琳、李世伟、王见川等学者在著作中涉及,[39] 但都属概略性的介绍。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实是从我开始的。...法师遗集》(台北:海潮音社,1963年),页901。 [39] 见:一、陈国政编,《李添春教授回忆录》(台北:自印本,1984年),页61-63。二、大醒法师遗著编辑委员会编,《大醒法师遗集》,页...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04169111.html
-
显现出来,但此如来性从“住自性性至至得性”其体不会改变。其三,“能摄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39]。“如来应得性”指未发心前之众生而言,此时已经摄尽“果地一切过恒沙...[37] 《佛性论》,卷二,《大正藏》第31卷第795页。 [38] 《佛性论》,卷二,《大正藏》第31卷第796页。 [39] 《佛性论》,卷二,《大正藏》第31卷第796页。 [40] 真谛...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0169208.html
-
同上书,第35~39页)印顺明确区分了瑜伽行派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的不同,认为前者所“唯”之“识(心)”是生灭变化的有为法,而后者所“唯”之“心”是恒常不变的真如如来藏。此观点断言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
周贵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2669238.html
-
的左右派配置著雄伟的塔和金堂。暂时撇开伽蓝配置的话题,笔者谒见释迦和圣德太子之感,在脑海里深深地刻印着。 . 而在韩国还是将高仙寺式伽蓝的金堂和塔于左右相置换的话,《东国舆地胜览》第39,于南...
(韩国)李兴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92669540.html
-
比丘尼犯八敬法;戒腊二十年以上。 教诫指的是八敬法,若比丘教别的法,亦犯突吉罗。教诫比丘尼在一部僧中出家,亦犯突吉罗[39]。被派的比丘得先打扫场地,准备用的水、饮食接待,以及准备坐垫。必须请一位比丘...形式化了!不懂才要求教,如果懂了,为什么要拘泥这种形式呢?释昭慧,《千载沉吟》,页30。 [38] 《巴利律》〈小品〉PTS.V ii.264。M 9.459-460。 [39] 一部出家指的是只...
萧贞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25169834.html
-
之中(参见自在黑《数论颂》39—42及乔荼波陀相应的注) 【7】(P.161-162)。瑜伽派对数论派的这种学说大致赞同。因而,在数论派和瑜伽派中,有关“神我”和“细身”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就体现了两派关于...
姚卫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25269835.html
-
,也不以符号呈现自身,但它表达自己,亲自地在自身中给出自己,亲自(kath’auto):即“物自身自我表达”。[39] 首先,「面貌」是赤裸的,不被符号所遮蔽,不由寓言或隐喻表明。它是那交换它的...., 85. 中译本见: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上册)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39。 [39] Ibid., 98, 100-101. 中译本见: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40369899.html
-
佛学源流略讲》第5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又见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学论丛》第39页,中华书局 1982年版。 2 《大正藏》卷六五安澄《中论琉记》引道安《本无论》云:“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
贾占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41269908.html
-
B表示命题)[38] (这个定义其实基本上是根据斯特劳森关于“前提”[39]的研究成果): A蕴涵B,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可真可假,B假A必假。 A预设B,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亦真...]参见王刚《普通语言学基础》,第101-102、157-161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9]“前提”是“预设”的另外一种很容易导致混淆的称谓。 [40]原文:s1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067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