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439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石头宗诸师之 “心性”思想(1)

    显般若,这样的作法,不是很接近般若宗吗?这或许与他曾受僧肇的影响有关! [36]  这样,般若宗的禅法,再度被吸入曹溪宗,曹溪顿禅的理论内涵愈来愈广大了。   最后,关于“性在作用”,是否也是希迁...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951949.html
  • “ 马郎妇 ” 事典考论 —— 兼谈观音形象的女性化

    17] 《大正藏》册 36 , 673 页下。   [18]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卷 1 ,《大正藏》册 47 , 580 页下。   [19] 《大正藏》册 47 , 385 页下。   [2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051981.html
  • 台湾观音感应故事及其宗教意涵

    名号而顺利取出者[36];有因赴越南探亲遭逢越战困居西贡,诵念观音圣号而得感应,经历十四个月的周折终返台湾者[37]……。  内容的细致化与丰富化意味着编录者必须因应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的增添新的...经》。  [33] 莫佩娴,前揭书,页55。  [34] 《慈云月刊》,2卷2期,1977年9月。  [35] 《觉生月刊》,26期,1952年8月。  [36] 《正伦杂志》,99期,1976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051982.html
  • 儒佛之际与宋初性无善恶说

    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刘宾客集(卷4)[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36.  [2] 石峻等编,华严原人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

    向世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452017.html
  •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36册。)其后的《老子想尔注》沿用了这一概念。《想尔注》有两处使用了“道性”概念:“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注:饶宗颐:《老子...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752025.html
  • 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流沙访古记》,叶36—37;又见《敦煌丛刊初集》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98—208页。) 从伯希和的说法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学者一旦知道了敦煌宝藏的秘密,立刻觉察出这...

    荣新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452063.html
  • 《楞严经》不是伪经

    详读楞严经?  (36)关于第三十六的看法  《胜鬘》说生死本源无明住地。今经乃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实则无明之迷,非以明彼觉而成迷,彼觉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觉,法性无我,无明我痴,岂为明彼无我?无我...

    紫虚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2452161.html
  • 现代禅及其与传统佛教的分歧

    和体验是最根本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说修证是第一义,慈悲则是第二义。35 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发心与慈悲,那就很容易导致佛教走向庸俗化和商业化。36 印顺认为大乘菩萨道的要领乃在于上...全文》页。  36 参见杨惠南《解严后台湾佛教新兴教派之研究》,“现代禅网站”《访谈与对话》页。  37 参见温金柯《敬覆印顺法师〈我有明珠一颗读后〉》所引印顺文字,“现代禅网站”《现代禅论文》页。 ...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4452207.html
  •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

    去来。”[36]   这则公案告诉我们,无念之时,而闻性常在,闻性并不因听见与否而存在或消失,本不生灭。这是发挥《楞严经》中观音大士耳根圆通,以阐述无念的甚深法门,以消除人们对无念的执着...

    道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5252224.html
  •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去者,是事亦不然。”[35]下面便是一异门破:“若谓于去法,即为是去者。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若谓于去法,有异于去者,离去者有去,离去有去者。”[36]若执于运动者与运动的行为合二为一,片面夸大二者...》,收入《妙云集》中编之二,台湾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中编之二,台湾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页131—141。  [5] 吴汝钧著,《印度中观哲学》第二篇,《龙树的思想》,收入《般若文库》第36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045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