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67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边分别论》“真实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讨

    台北:正闻出版社,民七“年,页249。   页31  起动(显现)万法呢?它对“能取”、“所取”的看法又如何?我们图解说明如下:    此中,“虚妄分别”就是“依他起性”,而它的内容则包含了根、境、...dri bcas dri ma med don),在根本真实中次第(被见到)。”[27]  (真谛译:“无常义有三:无义、生灭义、有垢无垢义,本实中次第。”)(大正31,455下)  (玄奘译:“无性与...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447986.html
  • 譬喻師與《成實論》

    東山住部的說法。23《順正理》中可能將之誤解為譬喻師之說。 毘31, 161a。成2, 255a。 俱6, 34a。成7, 289c。 寶一餘,494a。 毘...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

    .263. 23 《雜阿含》卷11,273經、卷13,306經(大2, 72c、87c)。 24 《俱舍論》卷10(大29, 53b)、《成唯識論》卷5(大31, 28a)。 25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3.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尤其这三者属于戒学,戒在有部等认为是无表。30 因此,把正语等视为色法的主张,和把无表看成色法之说法是相通的。  又根据《论事》,大众部纵然主张戒为非心所,31 心不随转 32、随增者 33,但仍然把戒...dehinām.  纵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参原书p. 314)  18 同偈也被《大乘成业论》,大31, 783b、《显识论》,大31, 880c所引用,作为主张潜在力不失坏...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原始佛教的證悟

    、690c以下)、《成唯識論》卷9(大31,50c)等。(參原書p. 107) 11須陀洹以後諸聖者的證悟,也使用現觀一詞時,可以看成是指對於四諦或緣起理論上最初的理解。佛陀成正覺是在菩提樹下,...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1.html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ldquo;知”“慧知”之名词,及(1.2)pa??ā?a“慧智”之语。因为“般若”一语的定义是:31   pajā...为忠于原著之编排,故在之后分别解说时,号码顺序有时会有先后的不同。   31Pa?isambhidā-magga, i, p. 22.   32Pa?isambhidā-magga, i, p.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证悟

    之众病,不用药饵,不假针灸,任运除遣。不只治病,从前精进惕励修行亦不得其底之难信、难透、难入底之一著子 31,透根彻底,透得而得大欢喜,大者六七次,其余小悟怡悦、忘舞者不知其数。始知妙喜(大慧宗杲 ...五十二位等之阶位的此三经皆不是翻译之经,而是在中国成立的伪经。  23 别教大乘之说法,在印度佛教经论等中,已有所列举。例如,在《大乘庄严经论》12(大31,650b)中,叙述菩萨十地及佛地,与声闻四果...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中国佛教的净土观念和社会改革观念

    ,推广到整个宇宙众生,是谓“众的净化”。[31] 此中,最惹人注意的,是他在重视道德建设和推广的同时,突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及为满足这种需要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主张。这样,也就在...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948095.html
  •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内容归结为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而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31]  太虚提出人间净土、...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6.html
  • 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

    30. 同注7,页149。  页361 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门)、艺术门(审美门)、文化门、教判门(评价门)等[31...214。  57. 同注31,页412。  58. 同注32,页305~323。  59. 傅伟勋,〈大小兼受戒、单受菩萨戒与无戒之戒〉(《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页121~159。  页369 人间...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