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明画论诗化与禅宗之关系

    天理自在人欲中求,舍人欲无天理,如王学末流较为激进的王畿、王艮学派,甚至认为良知乃现成的,不假外求,李贽亦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注 35 )。”值得注意者,当理学发展...,页299-316。注34 王阳明《传习录》卷一。注35 李贽《焚书》卷一。注36 《五灯会元》卷七。注37 《明史》卷二二一,。注38 《竹窗三笔?李卓吾》。注39 同上。注40 李贽...

    林素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145622.html
  • 《现观庄严论》初探(1)

    udana)(注35)。摄颂又有总、别之分。总颂的内容相当每一择摄下的要义;别颂的内容,相当于要义下的细目。与《现观论》一样,这些要义和细目都是《杂阿含》经文浓缩精炼而成的,有助于全经的理解与忆持。有时...35-37,“以暖等所缘……”)(八)有学不退众:具有决定不堕于有、寂二边之兆相的菩萨。此分为加行道、见道、修道三种。(颂38-59,“从顺抉择分……”)(九)有寂平等性加行:通达轮回与涅槃皆无自性以后...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145666.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1)

    ,随之而去的是西明寺的雅誉。此为于玄宗统治期内(713~775)到达长安的善无畏(Subhkara)三藏法师所证明(注35)。他表示他很希望到西明寺去安居,因其与道宣之严守戒条有连带关系。附注于此者为...

    巴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345670.html
  • 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中边分别论》〈相品〉及《佛性论》〈显体分〉所呈现的“境的思路”

    分别性者唯是凡惑境,非圣智境。何以故?无体故(注35)。 2.圣凡俗智境 依他性者,为圣凡俗智境。是俗有故(注36)。 3.唯为无分别圣智境 页...正》,三十一册,页795下。注35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36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37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38 《大正》,三十一册,页795中。注...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0.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1)

    整体的否定,它是纯粹而单纯的非有”(注 35 ), 因此,“无比起‘不’和否定,还要更根源”(注 36 )。 为甚么海德格会总结地说:“无是存有物整体的完全否定”(注 37 )? 因为此甚深义难解!以...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1.html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1)

    的思想成份,和《般若经》的“缘起性空”是有不同的(注 35 )。在稍后的讨论中,将可发现:镇澄为了解决“性空”和“如来藏”两者思想不同问题,甚至用“位阶法”来排列高低顺位。 四、镇澄对“性住”非“不...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5.html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2)

    《大正藏》第十册,页101下。 注33 同前注。 注34 见《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730下。 注35 按“如来藏”较具本体论的色彩,且唯心论的倾向很浓。例如 前述《华严经》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6.html
  • 世亲“识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1)

    已经可以单独作为和世亲原义的对比项,但因为护法解释有超出世亲原义而发展的事实(注 35 ),也正好类似于后期胡塞尔自已的“超越转向”之发展、所以亦应一并论述,加以完整对比。  前期之时间意识的建构性观念...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
  • 唯识学“虚妄分别”之研究

    似我似识显现不如境故。彼无故识 无者,谓尘既是无识亦是无,是识所取四种境界,谓尘根我 及识所摄实无体相,所取既无,能取乱识亦复是无。” (注35) ... 注31 吕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1987,页237。 注32 同上,页233。 注33 大正31,页464下。 注34 窥基,前揭书,卷一,页14。 注35 大正...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90.html
  • 月称对于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的批判之研究

    何可能呢?故阿赖耶识必须存在。(注35) (6)识食证:佛经云:‘一切有情皆食住’。关于食有四种: 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此中识食,即有情一期根身的 维持者,而...同上。注35 同注1,页124。注36 同注31,,页9。注37 同上。注38 同上。注39 同注1,页72-74。注40 同上,页81。注41 同上,页83、84。注42 《入中论...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24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