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5篇,用时2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典中「唯」的二類否定意義對中國佛學研究的提示

    gzugs brnan) 之用語,於梵語語義上相近,在藏譯中則以同語翻譯。因此,我們將列出〈聲聞地〉中之「有分別影像」的定義(以 B 表示),以和上述之「相似所緣」之定義 (以 A 表示)分(1)、...)首先,依據 B,可知道 A 中所謂「所知事」 ( jneya-vastu)是指 (1)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五種「淨行所緣」 (淨化初學者401頁不良行為、個性的禪定對象)。(2...

    惠敏法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243978.html
  • 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

    菩萨不共的般若波罗蜜  1、从因行的修习说  2、从契入实相的深浅说  3、从菩萨不退位说  a、大悲力  b、方便力  四、结 论  五、后 记  【参考书目】  一、前 言  大乘菩萨(...(1)与(2)的解释。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从一般普通的立场解释成以知识、聪明把事物处理的妥当(如3),演变到以宗教实践层面,来形容一种内在的特殊经验或追求理想的实现──证得圣位[6]。  B、《大智...

    释印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345080.html
  • 《俱舍论·世间品》所记有关“缘起”一词的词义对论(1

    版·西藏大藏经·中观部,Tsha 46b2~  47a2;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中观部, Tsha 54b6  ~ 55b1 )。由于《明句论》的作者月称在批判清  辨缘起之说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俱舍论·世间品》所记有关“缘起”一词的词义对论 --以汉译两本的译文比对与检讨为中心万金川铭传管理学院通识教育专任讲师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民国八十五年(1996年)出版(p1-30)  1 页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5045280.html
  •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初探

    教理組織甚嚴謹的瑜伽行派,標舉自宗重視菩薩道之修學,是理行合一體系完整吧!宇井伯壽曾在印哲學研究第一卷45討論。 2. 關於《四百論》的前後二部份 月稱注(31b1)「此論為現在的賢人護法區分為二部...要目,因此月稱在西藏非常受到尊重。 33 德格版西藏大藏經,No.3865 (Ya60/31b1)。 34 Frauwallner, Landmarks in the history of ...

    釋見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145583.html
  • 《现观庄严论》初探(2)

    有三个可能的发展时期。(a): 1)竺叔兰(Moksala)译本(公元291译出?); 2)什译(430-404)与译本(659-663); 3)改订本。(b): 1)竺叔兰译本与什译本; 2)奘译本...注1)引书,PP.101-2。  (注 8) 见注(1)引书,P.11。  (注 9) 见北京版,西藏大藏经,V.154, Ja, 11b4。又《金鬘疏》中所引《大乘庄严经论》之颂文,汉译本较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145667.html
  • 《俱舍论世间品》所记有关「缘起」一词的词义对论

    ~47a2;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中观部,Tsha54b6~55b1)。由於《明句论》的作者月称在批判清辨缘起之说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不少《般若灯论》中的相关说法(参见《明句论》Poussin校本,p...vidhanataiti|  藏译(129b.1)hdirsmraspa|galtehbyuvsvonphradnasyin|  ──────────────(注23)或许是基於此一原因,而使得法宝无法理解奘师此...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5845734.html
  • 阿赖耶识之“无明、爱结、有识之身”经证考察

    b1b4)。[22] “答:彼说法身故不成证。谓彼经说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者,说佛生身。出世间住,不为世法所染污者,说佛法身。”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T27, no. 1545, p. ...阿赖耶识。“意”是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是现前了别认识对象。[1] 无著菩萨造《显扬圣教论》(《瑜伽师地论》的纲要书)则明显地提出:“识有八种,谓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识、意及意识。”[2...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745814.html
  • 汉传“受戒法”之考察

    羯磨经》(《大》30,514b28~514b1)云︰如是请───────(注7) “其《梵网》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传,此方 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师前授法。《菩萨璎珞本业 ...,表众令知。此之白文,与前 单白文义略同,依之可解。(《大》40,13b5~12;“会本” 卷5,页51) 对于此五句之分析,《资持记》再以“纲、缘、本”解释为︰──...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145988.html
  • 智军的《见差别》蕃本试译(中)

    ----------------------------------------- 299页(续)《见差别》原文与汉译一、凡例: 1)原文是把敦煌出土写本P.T.No.814,拼成罗马字所收录者;等于《东方宗教研究》新二期(1991)所收〈智军的《见差别》蕃本试译(上)〉,发表的剩余部分(16b1~32b2)。请参阅最后部分的复印本。 2)...

    许明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446195.html
  • 佛典中“唯”的二类否定意义对中国佛学研究的提示

    SBh 193, 7ff.; Tp 90a8ff)首先,依据 B,可知道 A 中所谓“所知事” ( jneya-vastu)是指 (1)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五种“净行所缘” (净化...-matra)、唯事(vastu-matra)、唯法(Skt. Tib. ??),彼于尔时能于诸行悟入缘起。(大30 , 431c26-7.; SBh 226, 17-9; Tp 105b1-2;Td...

    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84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