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空则一切法空,是为体假入空,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从此起[30] 。 此外《教观纲宗》(下简称“纲宗”)亦云: 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31] 。 所谓析空为观(以下简称“析空观”)...
释法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4150524.html
-
为自性,一切法性皆以法定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住为自性,一切法皆以实际为自性,一切法皆以虚空界为自性,一切法皆以不思议界为自性。善现,由是因缘,诸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注(31) 由此...品》,《大正藏》第16卷693页上。 (6)《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页上。 (7)《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卷139页下。 (8)法舫法师《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廖乐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450611.html
-
佛法的命脉,也就靠着这些人的奉献,保持下来,岂不也可以把他们所创的清规,算作富有生命活力的戒律呢?”[31] 三、近代僧制改革的尝试 然而,丛林制度自唐代创立,历宋元明清数百年,缘于丛林与社会互...[29] 《律学大纲导言》,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8册,241页。 [30] 《律制生活》,102页,东初出版社,1995年。 [31] 圣严《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收入《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
金玉良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450848.html
-
受想行识亦生厌恶。以厌恶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则解脱。得解脱故则解脱知见。若得解脱知见。即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注31)这里,佛陀教导诸比丘该如何从色、受、想、行、识入手正观无常、体悟...杂阿含经卷第三 注29:大正2:No.99-3/19c:杂阿含经卷第三 注30:大正2:No.100-11/448c: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 注31:大正2:No.100-16/486a:别译杂阿...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750857.html
-
30)、〈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喻 37)、〈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喻 31)、〈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喻 32)等,其中有的作品特别强调佛教的“轮回转生”、“因缘说法”,有的作品只有强调地狱苦楚。虽然周游“...于肉体的生死,而精神上产生新的自我观念,享受永远超越生死,而进入“四大皆空”的“无我”境界。 四、周游地狱后体会“天地无私”、“因果报应”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喻 31)、〈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金明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950863.html
-
众。"31对当时授戒情形曾多次提出质疑与批评。可是明末清初的佛教状况,并不是所有的寺院,平常都能集合十人僧的,故也不能随时随处请求授戒。同时唯有明律的律师有资格担任授戒师,也唯有律师住持的道场或聘请...一文的分析。《中华佛学研究》,2003(7)。 29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148页。 30 见月:《一梦漫言》,卷下。 31 《卍续藏经》,...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0350873.html
-
经典中,却特别强调‘菩萨’的理想境界。出家的行者不只是把‘自利’即自我解脱作为目标,而应当积极完成教化广大民众的‘利他’之行”。见《我的佛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32页。)。但是尽管...
吾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4050954.html
-
种分别,即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31]凡夫所起的分别,乃由迷妄而生,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称为“虚妄分别”。《正法念处经·生死品之三》云:“如是一切愚痴凡夫,虚妄分别之所诳惑。”[32].../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第二治嗔恚法门》卷上,《大正藏》第15卷第272页中。
[30] 同上。见《大正藏》第15卷第272页中至下。
[31] 如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本事分中三...
宗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4250958.html
-
曾合力刊布之。[31] 在敦煌发现的吐蕃文文献中,宗教文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尤以佛教文献为多。吴其昱先后发表了如下四篇论文: 《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敦煌蕃文写本佛经四卷考》,《敦煌学》第2辑,1975年;...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5550981.html
-
杂录》卷六)但是,一般学佛之人“往往轻净土而崇性理”,就是杨氏本人,在“初学佛时亦有此见”,只是在“阅《弥陀疏钞》后,始知净土深妙,从前偏见消灭无馀。”[31]这是说,人们所以轻净土,主要是由于对净土...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往正定故。“(梁译本) [31] 杨氏在《重刊净土四经跋》中也说:“予初闻佛法,惟尚宗乘,见净土经论辄不介意,以为著相庄严,非了义...
楼 宇 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15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