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67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

    宗旨所归,在此三句。[31]   这里将智诜到无住一系列为第二、第三家,说他们用心为戒、定、慧三学,其根源从五祖下分出。无住禅师将师承的“莫忘”改成“莫妄&...

    道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5252224.html
  •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入的空间(发、去处),将涉入的空间(未发或未去处)[31]。这种空间划分法,必须将有运动的参与作为先决条件,否则就不能成立。论中云:“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32]所谓“发...30,页4上。  [29]《大上藏》1564,册30,页4中。  [30] 同上。  [31] T·R·V·Murti著,郭忠生译,《中观哲学》上卷,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4,台湾华宇出版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0452254.html
  • 净土信仰论之研究: 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

    讨论转依,并强调了依他起的通染净二分是转依所得以成就的理由根据。长雅人不仅指出“转换与回向是具有同一梵文原语parinama”,注31而且还指出回向说和唯识理论的关系:   回向 (...Missionswissenschaft und Religionswissenschaft,M?nster, 1983 Heft 1,31-49。  Laube,Johannes,Die Interpretation des ...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252273.html
  • 净土决疑论─宋代弥陀净土的信仰与辩议

    往生。’ 注31   《起信论》这种将弥陀净土视为善巧方便的说法,王以宁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它的严重性。因为以善巧方便来轨范弥陀净土,依某些人看法,即是视弥陀净土之教为权教而非实教,是倡言弥陀信仰的人所难以...显示弥陀净土信仰之受到普遍重视。见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慧日讲堂,1974)页31~34。   注3关于唐以前北方弥陀信仰的流行,及唐以后向南集中的情况参看道端良秀《中国净土...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352274.html
  • 试论大足宝顶山柳本尊十炼图

    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注31从以上大乘经义的支持,舍身成为菩萨成道实践及最上乘的供佛方式之一。所以僧传中别出遗身僧侣的篇章,如《高僧传》记亡身僧十一人;《续高僧传》记遗身僧十四人;《宋高僧传》...》,册九,页53。   注31 (传)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下,《大正藏》,册二十四,页1006上。   注32(梁)慧皎认为舍身“满檀而乖孝,如王子投虎,或满慧而乖慈,如检他断食等,皆由行...

    黄锦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552275.html
  • 比丘尼受戒法与传承之考察

    二部受戒法   关于二部受戒的羯磨仪式,若根据7世纪义净所译,汉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之羯磨文,则如下所示: 注31   一、于比丘尼僧团受净行本法   1. 乞求受戒,   2. ...31大24,461a-465a。   注32《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大40,498c-501b;《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大22,1065-1068)。 ...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652276.html
  •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1)

    来说,翻译佛典的时候,参照了‘太平经’,借用它  的术语来表达经义,也不是没有可能性。两者的出现时间既  然差不多同时,内容的相似,绝不是偶然的(注31)。  中国佛教史上的译经事业,始于汉末的安世高...一提在家学佛的模范人物郗超。郗超(336-  -377)为高平金乡(徐州北方)的名族,他的父亲郗愔(31  3--384)好聚敛,蓄钱数百万,而郗超乐善好施,一日之间  便将其布施净尽。其父是天师道的...

    林传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952279.html
  •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2)

    吴志、刘繇传中笮融之项。  (注 29) 见上注 (二七)。  (注 30) 参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五卷一期,(民二四  )汤用彤氏“读太平经书所见”一文。  (注 31) 然而今日的‘太平经’已非...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052280.html
  •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能知与所知的关系〉,《大乘佛教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年,页127。  [25] 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大正藏》册31,页104下。  [26] 印顺,《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  P.118  主张。[31]  但陈文所没有提到的是,...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2852286.html
  • 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就十乘观法而论

    兴起大悲誓愿。如《摩诃止观》云:  鲠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31]   又云:  众生虽如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度无所有之烦恼。  虽知众生数甚多...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25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