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0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略探闻所成慧在修道中的意义

    认识、通达十八界乃至四圣谛的内容。35虽不是亲证法性,但由于能明了观察,也可称为现观诸法。36此刻,行者身心是有一定的体会,如《顺正理论》卷59(大正29,669b2)说:  闲居者言:闻所成慧现在前...慧能入修故,说名修习。由正修习修所成慧,名多修习。”---《瑜伽师地论》卷86(大正30,783b2~5)。  35 “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1.html
  •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

    唯有证安止定的行者才能有修所成慧。所以才说:  无论依那一种修习而成及证安止的慧,是修所成慧。35  因此,行者若依于任何一种修习(业处)而成就安止定36的慧,即可称之为修所成慧。所谓安止定,若约初禅定...217c25)。  34 《大毗婆沙论》卷42 (大正27,218a27-29)。  35 《清净道论》(简体版) p.405。"...yathA tathA vA bhavanAvasena ...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叙述,每一类的性行人皆有合适于自己的业处。有关于“性行”与“业处的抉择”,二部论书皆善巧的将“业处”34归纳于适合修习的对象上,简述如下:  性行  合适的业处  《清净道论》35  《解脱道论》36 ...清净道论》的“光明遍”及“限定虚空遍”。  35 底本p.114,《清净道论》(简体版)p.103。  36 《解脱道论》卷3〈分别行处品〉(大正32,412a20~28)。  37 《解脱道论》卷3〈...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四谛现观之略探──以《大毗婆沙论》及《清净道论》为主

    法念住自相。  共相者,谓十六行相,所观四念住,十六种共相。35  这里的自相是指四念住,而共相则是说四谛的十六行相,这二者的内容如下:  四念住(自相)  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谛的十六...35 《大毗婆沙论》卷7 (大正27,34b27)。  36 《大毗婆沙论》卷79 (大正27,409a10~b6)。  37 《大毗婆沙论》卷78 (大正27,405a28~b2)。  38 《大...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涅槃为所缘”初探──以《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为主

    那先所举的例子。因此,不得涅槃者虽无法亲切地体会涅槃,但却可以透过他人的经验而信解“涅槃最上乐”之理。35可见,圣人自证的涅槃虽然无法说,但并不表示无法知,只不过释尊并不许可弟子议论涅槃后是有抑或是无...prajJapti,方便施设)。66从一切法空性的立场,空与涅槃都是其中的一名而归于一切法空的实相。可是,这种认知并不是二乘的智慧所能了知的,如《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20a1~8)说:  [经]……菩萨...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相是专注于所缘及以引导心向于所缘为现状。“伺”是伺察,即深深考察的意思。以数数思惟于所缘为相、及令心继续(观察于所缘)为现状。35此二心所的近因同样是以所缘为目标。唯有入安止定,才可真正的提升此二心所...120页。  34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78页。  35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28~129页。  36 参阅菩提比丘著,寻法比丘汉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64~65页。  37 参阅《...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1)

    bhAvanA, lokiya ca bhAvanA lokuttara ca bhAvanA.35  (修习有二,世间修习与出世间修习。)  《PaTisambhidAmagga》虽指出有世、出世间的...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二乘人回小向大之考察

    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毕竟闭三善道!若取声闻证者,毕竟不得作佛。35   对菩萨而言,证二乘果犹如比丘破了四重戒,此生是无法证得圣道的,又如作五逆罪的人是无法往生善趣的。如此的说明,立场很清楚,龙树...25,263b11~25)。  35 《大智度论》卷31 (大正25,289c20~22)。  36 有关龙树菩萨所造之论的考定,参见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123~125。  37 参见...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347580.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时,思惟佛(乃至其国土)的种种功德庄严,依此逐次扩大、深远,得三昧、入实相,35不单是念佛名号而已。  B. 观佛色身:近似于一般所谓的观像、观相念佛。依照各经论所说,多从藉由眼观佛像而渐达离像的内观...18~26)。比对《阿弥陀经》的译本:什公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文,奘公译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从此略见“持名”涵义之一二。  35 《文殊...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1)

    何?如礼佛时,心性不生不灭。当知一切所作种种之事,心性悉不生不灭。如是观时,见一切心悉是一心,以心性从本已来常一相故。行者能如是反观心源,心心相续,满三七日,不得心相,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法。(35)要...  (32)(33)《觉意三味》,《大正藏》四六·六二二c。  (34)关于六波罗蜜的详细解释,参看拙著《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二。  (35)《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四六...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