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曹洞禅,不犯正位,须参活句。然钝根人学渠不得。(页155) 而且,王士祯虽自言承严羽以禅喻诗之旨:“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31]但两者之说却是大相迳庭:严羽著重“借禅道以...禅喻诗的学理依据〉,《学术月刊》第9期(1999年),页64~71。 [31] 【清】王士祯:《蚕尾续文》,卷2,载【清】张宗楠集《带经堂诗话》(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32] 请参阅...
廖恒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255520.html
-
佛教展望新世纪的中国佛教》[29]、王月清《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30]、李广良《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31]、《佛法与现实――太虚大师佛陀现实主义思想论》[32]、程恭让《从太虚与...:《太虚及其人间佛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29] 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30] 载《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31] 载《世界宗教研究》...
董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1455521.html
-
之前,婆罗门教思想解体之后,印度已经有很多异端思想出现。据佛典所戴,当时有所谓六十二见(31),又有所谓六师外道(32),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对立,辩论不休,对自我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和因果的问题,都有很多...不慢、离贪欲、无我所的人。参看日本南传大藏经卷二四,页一六九。 (31) 见“梵网六十二见经”(大正藏卷一,页二六四),又“梵动经”(长阿含经收,大正藏卷一,页八八)。 (32) 见“沙门果经...
霍韬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4455537.html
-
巴利文,出版了梵本《大事》。 塞纳尔特之后,法国佛教学界人才辈出,列维(1863—1935)尤为突出。他在31岁任法兰西学院梵文教授,以后在印度去日本游学,1913年受聘为彼得堡大学教授,曾任日法会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1655555.html
-
页11·19 郭佑孟,《"大悲真言四十二手"初探》,《觉风季刊》第31期,2001年4月,页36·49 郭佑孟,《莲华与月轮──发现自性的宝藏(上)》,《觉风季刊》第33期,2001年9月20日,...
廖淑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15955647.html
-
相见二分的同时,识体本身就不称为识体,而称为自证分了。正如《成唯识论》卷一所称:“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31]这时,八识心王,及一切心所,各各析为相、见、自证三分。由此而有了心物相对...
宽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4955697.html
-
从学心态如何能纯一无杂地习得南传禅法的心要呢?如果不能透过南传禅法的“技巧”进窥其“宗要”,只得其皮而不见其骨,将拿回的这张皮[31]硬套在“人间佛教”的身上能否合用?恐怕还得另费一番周折方能得知。 ...29] 所谓“盲修瞎练”,即指此而言。 [30]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页十七 [31] 技巧 [32]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页三七五 [33] 《虚空藏菩萨经》卷一...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755702.html
-
因缘和合而生的,若主张诸法实有自性见,显然就已违背了佛说的缘起义,如在《大智度论》卷31提到: 复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31〈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48〉所说: 略说有二种空:众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我我所无故则不著馀法.大乘弟子利根故为说法空,即时知世间常空如涅盘.(大正25,287b13~17) ...
释德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51055746.html
-
ldquo;世尊在禅定中,为何要现这些瑞相呢?”,弥勒菩萨首先问文殊师利。他一面弹著弦琴,一面唱著偈子,将他的感动、狐疑一一地唱了出来(注31)。
文殊说:“根据我过去之经验...5)同前。
(注30)同(注28),(1)页2,中。
(注31)同(注28),(1)页2,下。(2)页688,下~689,下。(3)页515,上。(4)页26,上~下。
(注32)同...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1855785.html
-
看到“行入”: 第一的报怨行,是依据佛教业报说,认为自己的苦难是过去恶业的结果,甘心忍受而不报怨(31)。所谓“报怨”一词,出于《论语》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及‘老子’六十三章“为无为,事...
吕凯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7585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