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55篇,用时1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有部譬喻师发展到经部譬喻师之思想流变(1)

    是三世实有论者成立三世实有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29]如《识身足论》说:佛说:“了别故名为识。何所了别?谓了别色,了别、声、香、味、触、法。”故识起必有所缘境。过去、未来的,可以观察,可以了别,所以...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0145311.html
  • 印顺导师赞叹的菩萨精神

    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29]  龙树菩萨回答如下:  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 参见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35。  [28] 参见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326~1327。  [29] 《十住毗婆沙论》卷5(大正26,40c29~41...

    释厚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1645347.html
  • 坛经的思想特质--无

    本,这应是心体; 更彻底地说,应是佛性。 成佛的基础在觉悟,觉悟是心的作用;而心能发智慧,使人觉悟而成佛, 故心应可说是成佛的潜能,或成佛的可能性,这即是佛性。这种理解,是很自然   页29   ...坛经》中常提到或引用佛经。此中包括《金刚经》(注26)、《大般涅槃经》(注27)、《维摩经》、 《净名经》(注28)、《楞伽经》(注29)、 《法华经》(注30)(注 30 )、《菩萨戒经》(注31)...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1845354.html
  •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研究

    第巴三、堪布三,分理 藏务,隶驻藏大臣及达赖辖”(注 29 )。清廷的作 法,是一方面提升班第达的地位,以取代颇罗鼐、珠 ... 注29 同注26。 注30 同注26。 注31 同上。 注32 奔巴即藏语瓶子。另,参见刘义棠《中国边疆民族史 》,第七...

    林明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1945355.html
  • 清辨对瑜伽行派的三性思想之批判的探讨

    gati,gro kun),及涅槃證得。(《大乘阿毗達磨 經》)(註29) 又如,《楞伽經》云: 遍計並不存在,但依他起性存在: 為了增益或減損可以被去除。 ...初版),頁59。 (註28)E.D.E.p54,p55,C.L.p82「臺版」,485行。 (註29)印順法師著,《攝大乘論講記》(正聞出版社,1981年),頁33。 (註30)E.D.E.p...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2845385.html
  • 宗密所述北宗及洪州宗教说的探讨

    众生发四弘愿、忏悔十恶业及净受菩萨戒 后,就引用了《金刚经》的经文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注 29),这当然包含了烦恼妄念。有关心的本质的问题,《五方便 门》引用《起信论...,请参镰田茂 雄《宗密教学?思想史研究》,(东京,财团法人?东京 大学出版会),326页。 (29)《大正》85,1273页中──1273页下。因而...

    黄绎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045386.html
  • 朱熹理学与佛学之交涉

    一九六七年版卷下,页八。  [29] 《语类》,卷十八,第二十九条。  [30] 此书的作者及写作时间尚无定论。一般推断为东汉人著作“理惑”指清理和解答和种疑惑意(对佛理所提的),采一问答形式,共计...

    曾春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545396.html
  • 撰写“佛教伦理学”的“教证”与“理证”

     页29 撰写“佛教伦理学”的“教证”与“理证”  ──以拙著《佛教伦理学》为例 法光学坛第五期(2001)   说来好笑!在撰写这本书之前,对于“伦理”二字,虽不觉得陌生,却也还从未关切过它的精确...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945409.html
  • 从“法性即无明”到“性恶”

    理解,来自唐?湛然 (711-782) 的说法。 ( 注 29)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 1-1, 在解释《中论》偈文“因缘所  生法 , 我说即是空 ”的“即”字时,曾说:‘“即”者,  《...  ( 注 27) 引见前书,页 82,下 -83,上。  ( 注 28) 引见《大正藏》卷 46,页 707,上。  ( 注 29) 知礼,《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曾引用湛然对于  “即”字的说法。...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245467.html
  •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

    寺参谒(注29),其中的释法充更以死谏方式来劝本寺同侣让  女子入寺(注30),这些例子足以反映俗家女性如何喜欢到寺  院参谒男性法师。  165页  不特此也,寺院除了让读书人寄居之外,更容许妇女借...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34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