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82篇,用时37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敦煌寫本《法身禮》初探

    志心隨喜     86   種種眾緣無自姓(性) 虛空無我亦無人     87   取舍(捨)兩情元不異 親疏二見來本(本來)B54[B54]如     88 ...      ˇ ˇ ˇ     -     85  志心隨喜         ˇ ˇ ˇ     -     86-87   偈文   ...

    汪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443920.html
  • 关河的净土学--中国净土宗的北源

    兹述其大要如下 :(详见) “悟夫法者,封惑永尽、仿佛亦除。妙绝三界之表,理冥无 形之境。”(《维注》页87) “形既已无,故能无不形;三界既绝,故能无不界。” “无不形者,唯感是应,佛无为也。至于形之巨细,寿之修 短,皆是接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维注》页87) ?净土的众生世间(佛的智慧)三、僧肇的“般若无知” ...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545397.html
  • 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2)

    生遭季运,前不值释迦初兴,后未遭弥勒三会,  二圣中间日有囗叹,……上为皇帝陛下,勃海大王,  延禄无穷(注87)。   ---------------------  (注 85) 释僧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出三藏记集》  卷八,页58下~59上。  (注 86) 藤堂恭俊〈江南?江北?囗教〉,页11。  (注 87) 同前注,页11~12。  154页  当代人处于释迦佛灭千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245414.html
  • 中国宗教与史的起源

    1989)  ,页124-125。  (注10)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页86-87。  (注11)刘节,《中国史学史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 ...台北,华冈  ,1953)页3。  (注66)K.C. Chang, Art ,Myth, and Ritual, pp.87-88。  (注67)孙诒让注,《墨子闲诂》,(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645476.html
  • 大乘二十二问(1)

    扼要提出。 如此,那或可略尽辑校者的应尽责任。另方面我们希望这或 可引起海内外同仁兴趣 87页 ,因而大家共同去... 谨对:夫欲修行诸(注87)菩萨行者,先须发起大菩提心 ,然此发心有其二种:一令初根发有相心,二令久(注88)机 发无相心,所言有相菩提心者,复有三种:一、厌离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645591.html
  • 从佛教人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页87~88,国立编译馆出版,1981年印行。(注3) 同注(2),拙译,页89~91。(注4) 同注(2) ,《沙门果经》︰“佛为说法,示教利善,王闻佛教 已,即白佛言,我今... 84年4月。(注44)同注(2),拙译,页334。(注45)同注(2),页335~337。(注46)罗刹(Raksa)会吃人畜(Rgveda,X,87,16-17);在罗摩史诗 ...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1645771.html
  •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 -- 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槃”之争(2)

    儒童,于然灯佛所,已入涅槃。儒童菩萨,时于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众经异说,何以取中耶。[87]前半段文至“理其然矣”在说明涅槃唯一...-------------------------------------------------------------------[87] 《大正藏》册45,页159下。[88]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845817.html
  • 略述《洛阳伽蓝记》的写作缘起

    矛盾的激化、国家政权的衰亡将是在所难免。“时运不齐”[87],则“命途多舛”[88]。深深得益于上层社会的扶植才发展起来的佛教事业的命运不可能不跟着它政治靠山的坍塌而急转直下,丧失其往日的风采。在这场...[83] 《高识传·卷末》[84] 《魏书·释老志》[85] 《魏书·释老志》[86] 《高识传·卷末》[87] 《滕王阁序》[88] 《滕王阁序》[89]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90] 《魏书·释...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345827.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的“发心”之对观

    。  [25]同注17,页84。  [26]同注17,页85。  [27]同注17,页87,这是就修力之不同,所产生的菩提心。  [28]此为《菩提道次第》法要中,上士道的发心之法。  [29]同注17,页82。  [30]同注17,页80。  [31]同注17,页80。  [32]同注17,页82。  [33]同注17,页86。  [34]同注17,页87。  [35]参见注20,页116-...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445844.html
  •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2)

    无为而成,天地 之道可一言而尽矣’,岂不与佛所谓‘法界常住,不 增不灭’者似乎?”(注87)。 “其又曰:‘其为物不贰,则... ,页六八九上。 (注87)镡津文集卷第八,万言书上仁宗皇帝,大正藏卷五二 ,页六八九上。 (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