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10,頁134、135。
[16] 江燦騰前揭文,【註八二】
[17] 林其賢前揭書,頁165
[18] 蓮池大師《竹窗三筆.李卓吾二》云:「卓吾負子路之勇,又不持齋素而事宰殺,不處山林...
羅永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43743663.html
-
--------- [1] 大正25. 208 c [2] 大正25. 256 b [3] 大正26. 134 a [4] 大正44. 744 b [5] 大正25. 350 b [6]...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4743952.html
-
63226;」《印佛研》21:1,134~135。416頁Kajiyama, Yuichi(□山雄一)──1983.『佛教存在...
惠敏法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243978.html
-
用,其唯一可资运用的功能,便是我们所说的“悟”,西洋所说的“直觉”。至于诗,也是一样。皎然说:“不思而得”,“宛若神助”[133]。麦德裕也说:“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134]);...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突出的不同任何形態的世界性的宗教,而傳入中國,又加上中國文化一特殊背景的薰染, p. 134 於是再一變,又成為了一更突出更奇特的宗教面目。就歷史的現象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約在部派佛教與大乘...
張曼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144302.html
-
”[133]。 大乘义章云“外国涅槃,此翻名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134]。 杂集论云“永离一切色等诸想,究竟寂灭大安乐住所缘境故,名为涅槃”[135]... [133] 大正藏卷三三,页五五四中。 [134] 大正藏卷四四,页八一四中。 [135] 大正藏卷三一,页七三四上。 [136] 大正藏卷一二,页三八七中。 [137] 大正藏...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8.html
-
文筆又暢達,故駕輕就熟,遂使譯業進展迅速,也使長安成為教學中心。以上兩點可說是有利於譯經事業的外在條件[134]。 羅什所譯的經論與以前各種譯本不同,所以把羅什以後劃入另一時代,這是在上面已經說過...] 此係據『出三藏記集』卷二所載。若據『開元釋教錄』卷四所記,則計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134] 見『大谷大學學報』第三十七卷第四號(京都、一九五八)所收,橫超慧日先生「鳩摩羅什の翻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4044345.html
-
,“宛若神助”(注133)。麦德裕也说:“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注134));这也是指“悟”或“直觉”。因为诗,跟其他艺术一样,是导始于直觉;在诗里,所有譬喻的使用,属之于与科学...
邢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1244416.html
-
134、135页等,仍可以发现其观点是一贯的,有其脉络可循,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如果印顺导师的研究真的导引了学界的学风,那么值得进一步思惟的是:印顺导师自始至终未曾更动的见解——“《中论》是《阿含》...含学风与人间佛教走向之综合省思〉, 《香光庄严》,66:96~125;67:96~135,嘉义:香光书乡。 释昭慧,2001a,〈出世与入世的无诤之辩〉,《香光庄严》,68:84~134;69:...
黄瑞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1944438.html
-
naapaaramitaa Thought, " 1967, pp. 124-134; PWETL, 1973, pp. ix-xxii; The Praj~naapaaramitaa ...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24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