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993篇,用时16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主要佛经简介

    华严经》。大方广,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严,即以莲花庄严、严饰之意,喻佛果之万德圆满。此经为华严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有三个汉译本:(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6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0360819.html
  • 忏法与圆顿止观

    [24]见《卍续藏经》精装本第60卷。   [25]见《谛公遗述语录》内《谛公年谱》,上海佛学书局1937年版,P485。   [26]见《大正藏》卷46,P39。   [27]见《大正藏》卷...

    林克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5560879.html
  • 敦煌遗画与水陆画

    长条形幡身和垂于幡身下的飘带组成。其最大者800cm×60cm,最小者30cm×10cm,多为200cm×18cm。幡身四面多用绫缎窄边装裱,三角形幡首上有悬挂纽带。幡画的数量大、种类多、用途也比挂画...

    谢生保 谢 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2660964.html
  • 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下。   ① 《西藏王臣记》,北京第1957年排印本,第67页。   ②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9—60页。  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paper...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4760990.html
  • 印顺导师的教育行谊与教育思想刍探

    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教育大事。印顺导师还因此被批评为“一心一意为尼姑(比丘尼)”,60“男女众杂处”。61印顺导师在男女不平等社会中,力行男女教育平权的作法,是可贵的,值得在教育史上记上一笔。  (五)...  34 同前注,页26-27。  35 同注34,页27-29。  36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页26;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  37 同前注,页27。  38 同注5,页59-60。 ...

    黄文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0161069.html
  • 略论宋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

    李清凌先生的看法,由于受唐宋间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宋代佛教表现为不同与唐代的另一种形式的兴盛。[60]宋代,中国佛教进入了它的反省与总结时期,各类藏经、史学类著作的编写相当引人注目。禅宗出现了...。  [60]参见〔日〕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同朋舍1982年版。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附录二《五代宋元明佛教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95页。李清凌:《宋夏金时期佛教的...

    韩 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3661108.html
  • 从《敦煌歌辞》中三组《悉昙颂》论证玄奘的正音

    的姿态出现,将塔照梵文还原译为“数斗波”,他是60以后,才善解华语[14],不须传译的,在他之前“偷婆”、“兜婆”已行世多年,照顾到承袭的关系,改为“数斗波”已经满足了恢复梵语的愿望。  自此之后阇那...

    龙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54661191.html
  • 玄奘大师灵骨迁流分供的当代意义

    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法华经》也说:“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60]。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佛陀和高僧...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篇之十,页277。) [59] 续明法师遗著编辑委员会编.续明法师遗著.下编.台北:续明法师遗著编辑委员会,1966:961. [60] 印顺.方便之道./华雨集著....

    台湾 侯坤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60661212.html
  • 说 “无念为宗”

    能自悟本心,则不必向外寻索: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60]   虽不求外善知识而能横超直入,犹较求善知识者更快达到同样目的,故胜于外求善知识者。为什么?因为自性起般若观照,则从前障碍自性开显...无念”法者为大善知识。   [58] 《录校》,页 286~288。   [59] 《录校》,页 318。   [60] 同上。   [62] 关于这个问题,请参阅释湛如〈简论《六祖坛经》的无相忏悔〉...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3761316.html
  • 佛教的礼仪及其禁忌

    ”;通过变化一种现象消失了,叫做“灭”。“刹那”是个极 短的时间单位,佛经中说弹指一下的时间就有60刹那,一个刹那具有“生、住、异、灭”的 过程。一个人有“生、老、病、死”,佛教把人从生到死为一期,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406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