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8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科学观

    立‘断案’。断案即因明的宗,小前提即因,大前提即喻。兹举例表明如左: A逻辑三段论法 (1)大前提 凡金属物皆能传电 (2)小前提 铝为金属物 (3)断 案 故铝能传电 B因明...

    尢智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5446816.html
  • 南诏大理佛教雕刻初探

    ?一直是美术史学者所关心的问题。 嘉颦博士( Helen B. Chapin )指出, 这种观音像实源于印度东北的帕 拉王朝( Pala Dynasty )的雕刻, 并... 页30。 注九: 《南诏野史》, 上卷, 页34。 注十: 参见Helen B. Chapin, "Yunnanese Images of ...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646844.html
  • 梵本《中论颂.月称注》(净明句论)研究序论

    之三。 第三、近代梵本“中论颂.月称注”(净明句论)之翻译 一、“净明句论”的发现 当英国驻尼泊尔公使荷德生 (B.H.Hodgson 1800-1894)于1826年在“亚细亚...学者来处理。 (注 9)有关龙树的传记有下列六种。 A、汉文资料: a、鸠摩罗什(350-409)译 [龙树菩萨传] (大正五 十册。) b、吉迦夜、昙曜共译[付法藏因缘传]卷五...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946850.html
  • 从“真如缘起”到“法界缘起”的进路“一心”观念的确立

    便是诸法宛然本具、不生不灭的“如如性”或“真如性”。这一种观念,跟《大乘起信论》所说的“觉心”或“觉性”,都非常类似。(注 15)b.《摄大乘论释》中的“真如法界说” 在真谛所译、世亲注释的《摄...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A]、非无相[-B]、非非有相[--A]、非非无相[--B]、 非有无俱相[-(AB)];非一相非异相[-P-...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046878.html
  • 三法中的「所知」與「所識」之研究(1)

    。 S.B. Shastri: `Pancaskandha-prakarana` of Vasubandher (PSP)(Colombo-Ceylon, 1969)....

    葉阿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5.html
  • 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

    謂「法處」即包攝「有為法」與「無為法」。 現在談談「法處」的內容,依據說一切有部,「法處」的內 容包括(A)無表色,(B)心所法,(C)心不相應行法,(D)無為法, 以下一一說明。 (A)無表色(`avijnapti-rupa`): 即無表業,分為身無表業,語無表業。 (B)心所法...

    張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546887.html
  • 論佛教的自殺觀

    分成二大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小乘佛教的自殺觀。依據 的文獻資料主要取材自下列三大類:(A)律藏中有關殺戒的記載。 (B)散見於《阿含經》中的自殺事例。(C)阿毘達磨(...

    釋恆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646888.html
  • 佛教对中日文化影响之比较

    阿们”。 印度之梵天(brahma)系来自宗教之祈祷(b.rh)。中国最早之文字──早骨文,最早之经书──《易经》, 是因祈祷、卜筮而生,诸如天“-”,人“■”,祖“■”等。中国人奉天、祭祖、形成儒家...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746993.html
  • 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1)

    意、共相作意、真如作意等。1、自相作意,如念出入息;2、共相作意,如观“诸行无常”等。3、真如作意,如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等。[34]b、胜解作意:是假想观,对修持是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脱。如...1、菩萨空行胜于二乘,能深入毕竟空,观世间与涅槃等一不异。2、如声闻的毛孔空,菩萨的十方空,3、又如声闻但能通达总相智,菩萨总相、别相悉知悉了。b、若断烦恼的比较:菩萨与二乘所断烦恼虽同,但二乘疾入...

    释安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846995.html
  • 唯识五义

    存在问题本来一向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来源自对存在理法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 (胜义?!--emo&B)--> 根本不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而凡为我们所思想的...

    霍韬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34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