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3篇,用时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者,   我才称他是[真正的]婆罗门。   116 [出身虽好,但是]有忿、有恨及伪善者、   具恶邪见及诳惑者,   彼即是贱民。   124 自己若无法以财富,   养育已过盛壮而年迈衰老的父母者...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证悟

    、相应)  四、生贵janmaja [124]  五、修成 pūrvayoga-sampanna(方便具足)  六、正心?uddhādhyā?aya(成就正心、上位)  七、不退转 ...佛越祖:禅林用语。又作杀祖杀佛。意为超越佛祖之究极境界;即不执著任何事物,达绝对自由之心境。《佛光》p.5281。  28 岩波文库本《盘圭禅师语录》118页。  29 同124页以下。  30 《白隐...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二)

    屡次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嗔恚愚痴之所覆藏。”(注124)《涅槃经》是三阶教义所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矢吹庆辉统计在现存的《三...《佛教研究》第三卷第三号(1922),355。  注123 《望月佛教大辞典》,2988。  注124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卷,649上。另见,477上、491上、506下、720上、734上。...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3.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123]:张乃翥,〈跋龙门地区新发现的三件唐代石刻〉,二四五~二四七。并见,朱亮、赵振华,〈唐郑德曜墓志与湛然书法〉,《中原文物》四(一九九一)。  [124]:《芒洛冢墓遗文》,卷中,页二十一~...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
  • 佛典中的“观“与“念”(1)

    为准,大约等于中国的  四十里,但也有说六十里,或八十里的。  注124  出黄金色的光;或在玻璃透明的色中,发出红色的光;或在红玛瑙色中,发出如砗磲色的光;在砗磲色中,又发出绿真珠色的光。另外,还有红...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448126.html
  • 西藏佛教的中观思想

    gTsug lag phren ba;汉译为勇教鬘,一五○四-一五六六)的佛教史(即‘贤者喜宴’ja 124a7~125a3)得知彼等除翻译之外还从事著作活动,西藏大藏经内且收入其中若干。不过,有关中观者殆无...

    原田觉著; 许明银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1648205.html
  • 实在与知识

    124)。   关於超验对象的最要例子为道德责任与最後的解脱,以及业力与涅盘。所有这些对象都不是透过经验可以了解,但它们并不是矛盾的。因此佛陀对这些超验的启示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道德与最後的解脱...

    张尚德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8.html
  • 从“陆王学派”一词的商榷论儒佛会通

    124。  注五:同上,卷104。  注六:《年谱》,四十岁条。  注七:同上,  注八:同上,见五十岁条。  注九: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页290。  注十:同上。  注十一:《陆象山上王阳明...

    姜允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548440.html
  • 圆测之研究——传记及其思想特色(1)

    大乘起信论、大界经、宝鬘论、十轮经、五王经、法印经、集异门论、密严经、百法论、密迹经、发智论、金光明经、旧俱舍、海慧菩萨品、菩提资粮论、摄法经(各一次)。  p. 124  如上所述,共引用了八三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1348790.html
  • 李志夫著:中国禅宗理事观(2)

    不道?师曰:不名本寂。师自此入室密印所盘桓数载,乃辞洞山。洞山问:什么处去?曰:不变易处去?洞山云:不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124]他答洞山以“本寂”意有双关,一是其名,二是其性。实乃指...八)万里无寸草处。“中国佛教”革新号三二号、三六页。   [124]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正、五一、三三六上。   [125] 同前,中。   [126] 同前,下。   [127] 禅宗集,三八四页...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1548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