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同注17,页84。 [23]同注20,页128。 [24]同注20,页128。在《现观庄严论》中提到二十二种发心。关于其分类的看法,有就因位道位及果位而 分;或以前二种是愿心,后二十种是行心。 [25]同注17,页84。 [26]同注17,页85。 [27]同注17,页87,这是就修力之不同,所产生的菩提心。 [28]此为《菩提道次第》法要中,上士道的发心之法。 [29]同注...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445844.html
-
佛教 而发明之”(注84),显见其有志会通佛儒思想,其上仁宗皇 帝书云: 页230 “若中庸曰:‘自... 二,页六六○中。 (注84)镡津文集卷第八,万言书上仁宗皇帝,大正藏卷五二 ,页六八八下。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3045919.html
-
“明代????佛道?取缔”(《史学杂志》四十编二十号,1929年),页三一○。 (注 84) 李卓吾在《续焚书》卷一,“答焦弱侯”一文中说:“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披阅,得与其人会观,亦自快乐,非谓有志于博学宏词科也。”页四一。 (注 85) 同(注 84),另一段有“近读史数十篇,颇多发明。” (注 86) 李卓吾著有《三教妙法》和《三教品》,在“三教品序”中,强调“三教圣人 317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9.html
-
也。既证佛体,必行佛德,以度众生,名为乾行。”(《同人》《彖传》,第84-5页)正位即无为涅槃。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同证佛性为同人”一句,易卦有“同人”,禅修有“同证”,真乃天作之合。既表述了众生佛性...无障碍境也。既出生死,宜还涉生死大川,以度众生,惟以佛知佛见,示悟众生,名为利君子贞。”(《同人》,第84页)寂光土为天台“四土”之一,常寂光土之略称,本为毗卢遮那如来所住之净土,这里概指佛国。 3...
刘泽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1646113.html
-
属仕邦于民国84~85年度缴交于本研究所的研究专题 《中国佛教求法史研究》的首章,如今稍作改写,以应本学报 的邀稿。)
关键词︰1.小月氏人的媒介角色 2.中亚... 求法翻经录》(版本与出版时、地参注1)所收集到的人 物,则循陆的约一百一十四人(编号为21 、24、56、 65、76~78、80~84...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046206.html
-
范围之内圈是以庙宇为中心之附近七十二庄,号称五角头(刘 1979:80) ;但其所述庙宇沿革内,言及道光年间地方人士向四角头、西港街及附近二十六庄募损重建(刘 1979:84) ;同文中言及醮典的...会的会员,但实际上,村庙里可能供奉著彰化妈祖的分灵香火,有少数甚至是以彰化妈祖之分尊为主祀神(林 1990a:82-84) ,更多的情况是村庙中附祀彰化妈祖的分身(多数是该村会员所属的会妈)。村庙中...
林美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246207.html
-
其 〈戒品〉之末段部分, 强调九种尸罗为三种净戒所摄。 (84) 并谓三菩萨净戒,能成就菩萨三种事: 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 355 页引用此项资料。 (83) 大正藏三十,515 页上。 (84) 大正藏三十,522 页下。 (...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3546265.html
-
曰:「奘法師西國記」,文末夾有小註曰:「右二驗出 奘法師傳」。(84) ... 孫 ──────────── (84)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21上~321下。 (85)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31中。 (86)汪紹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3746268.html
-
一部〈新译经典〉。 又在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十一月印出〈十诵尼律〉等,可 谓明证(注84)。 〈大藏目录〉编号572─585霜一何函〈法苑珠林传〉一百 ...125。 (83)同前注。 (84)同注24,页127。 228页 还有〈大藏目录〉编号629鸡函〈续一切经音义〉十卷与编 号630因函为始,...
释成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4346279.html
-
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注 84) 凡夫如是取著五阴世间而起惑、造业、受 苦;然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见非我、我所,见五阴世间...─────────── (注 83) 见大正.1-542下。 (注 84) 见大正.2-8中。 (注 85) ...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504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