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18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伦理学探究

    非道德价值的善”又可依其所隐含的价值细分为:(a)功利价值(b)外在价值(c)固有价值(d)内在价值(e)促成价值(f)终极价值等六种不同的善。 20   在福氏对善的分类之中,与宗教...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850575.html
  • 佛教在印度和中国传播的进程

    ”。将一切法分成有为及无为的两类,乃大众部及上座部的通说,但其所立的内容,颇有不同:A、上座部的无为法,完全落于虚无状态,是属于消极或否定的;B、大众部则以“无为”有生起万法的能力,是规定有为法的根据...

    耀 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250844.html
  •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5] 本文所引敦煌本《坛经》为铃木大拙校本。此四字据Philip B.Yampolsky 校本(见该作者所著《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采...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551006.html
  • 佛教因果论的中国化

    ----------------------- [8] 《佛所行赞》〈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在《大正藏》册4,页33b。 [9] 见《佛光大藏经》,页2301「因缘」条。 [10] 按:四圣谛、八...》作者李纯甫之见,「泥於报应因果之说」者,正是不读佛书而为因果报应说所欺之故。 [74] 《朱子语类》(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26,页49b~50b〈释氏〉一章。 [75] ...

    黄启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1951030.html
  • 佛教的真谛

    不容懈怠的急务。   贰.集谛 b   集是形成痛苦的原因,我们由于无明、渴爱的驱使,而造下种种的恶业,然后依照业报而招感种种的苦果。集的内容是「业」,即「业」的集合的意思。所谓「业」指我们身、口、...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851271.html
  • 《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探究

    。   关键词:楞严经; 十色境; 探究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4)01-0095-08   收稿日期:2003-12-15   作者简介...

    荆三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1851296.html
  •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贝德卡尔BRAmbedkar博士,是印度“不可触种姓”人民的领袖人物。1956年10月,他在那伽浦尔一次群众大会上宣布他改信了佛教,并宣传“人不是神创造的”和“一切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参加大会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2251304.html
  • 佛教是觉悟之教

    佛教几千年来具有平等、自由、慈悲的品质,是任何其他宗教所不及的。在佛教中,“佛与人”不是“神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因此在佛教念诵功之朱中,从未有“神〖FJF〗B05...

    吕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3051328.html
  • 熊十力的体用论的基本结构与平章儒佛

    相关于此的工作,林安梧论之甚详。[43]  (B) 熊氏的平章儒佛,实在是偏重于纠正大乘佛学的空宗与有宗之可能偏失,和吸收由空宗和有宗所提示的对传统儒家心性论的补强。如此的平章儒佛的对象,在佛学方面,...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3951601.html
  • 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1)

    之于理,于理亦通。” (B)、 “而肇师‘往物不化、性各异住’,求之于教,于教无考;求之于理,于理未通。如有可通?则必闻命耳。”(注15) 三、密藏道开的质疑与镇澄的回应 ...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05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