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33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天台高僧名录

    遣使提 27 问,具答法要。著有《扶宗记》等。天台宗十七祖。 遵式 963- ? 宁海 本姓陈,字知白。曾于国清普贤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道法。 处咸 ? -...临海 本姓李,字北源。居华顶 27 年,足不越阈。重建殿屋。 真觉 1537-1589 昆山 本姓王。在台弘法 26 年,岁无虚席,称重兴天台教观第一世。 易庵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73554671.html
  • 《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

    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士處閑林,逍遙志恬寂。」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少不修梵行,喪失聖財寶,今如二老鶴,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  佛去世後,大德法救展轉隨聞,隨順纂集,制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乃至梵志頌立為〈梵志品〉。(T27,p1b)  法救所編集的是《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但是法救所編集的偈頌已...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0640257.html
  • 《法句经》及其譬喻的演变略探

    智士处闲林,逍遥志恬寂。”因忧事者,如佛一时见老夫妻,便自颂曰:“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这些“...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T27,p1b)   法救所编集的是《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但是法救所编集的偈颂已扩及“讽诵”,而不只是早期所说的感兴型的&...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0040394.html
  • 晚明佛教:短暂的辉煌与深远的影响

    其年九月受比丘戒。马一浮居士贻以《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并《宝华传戒正范》,披玩周环,悲欣交集,因发学戒之愿焉。”[27]正是在精读二书基础上,他才认识到学律的重要,并以智旭“律净兼弘”原则,专弘戒学,...1982年。  ②谢肇潮《五杂组》卷8,第227页,中华书局,  1959年。  ③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第687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④王元翰《凝翠集·书湛然僧卷》,引见陈垣《明季滇黔...

    戴继诚 赫丽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5661472.html
  • 梁启超佛典翻译史研究成就述论

    ,中国佛学界关于翻译文体的讨论始于何时?梁启超认为是从东晋的道安开始,所谓:“翻译文学程式,成为学界一问题自安公始也”。27他高度评价了道安在改变东晋翻译文体风格中所作的贡献。他指出,道安虽不通梵文,...《中国印度之交通》,《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 2页、第26页、第30页、第2页、第1页。  22、23、24、25、26、27、29、30、32、33、34、35、37、...

    肖承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3461516.html
  • 《大般若经.第二会.修治地品》的“菩萨十地”呈现的修道历程

    , pp 27a-29b)  3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二十七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发趣  品》,(403-404 AD),收录于大正藏第223经,第八册(T 223,  vol 8, pp 256c...), (日本:东洋大学大学院纪  要,第25集拔刷,1989。)  ──VII:Ekaksanqbhisamayqdhikarah (1), 第27集拔刷,1991。── VII:...

    陈秀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2163668.html
  • 四谛顿、渐现观之初探(1)

    苦、空、无我行相中的一种入手,经世第一法位入正性离生。有部说四谛不顿现观的理由,乃是有关于“自相、共相”的问题,如《大毗婆沙论》卷78(大正27?405a)说:  现观谛时,虽观共相而不现观一切共相,...,若对诸谛名自相观,若对诸蕴名共相观,由对诸蕴名共相观故,现观时名观共相。由对诸谛名自相观,故于四谛不顿现观。  另,有部坚持现观的次第,须先观苦,乃至最后观道。如《大毗婆沙论》卷78(大正27?...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0245314.html
  • 六道与五道

    弟子确仅立五道: 《集异门足论》(大廿六,页 415下17)、《法蕴足论》(大廿六,页461上13)、《识身足论》(大廿六,页537中5~6)、《品类足论》(大廿六,页712中27)、《发智论》(大廿六,页 1017上27;页1030中17)。 《大毗婆沙论》主张五趣(大廿七,页 358中3;页943中10),且否认第六趣(大廿七,页730上4;页868中2~3;页992上9~11)。...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6.html
  • 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  2-1-1-1求不得苦的解说---《义品》诃欲颂  《大毗婆沙论》卷34(T27,p. 176, a1-b5)  昔有王名曰多求,禀性凶暴,贪求无厌,劫夺国人所有财宝。于是臣佐议共退之,以...,欢喜奉行。  设问:佛陀何以必须出在人间?人间有什么特胜?  举答:人间具“环境、惭愧、智慧、坚忍”四种特胜。  举论明“佛陀何以必须出在人间?”  《大毗婆沙论》卷178(T27,p. 893, ...

    释如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5247249.html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2)

    二者归俗。胜义入法无如是过,随其种性自在证得自乘功德,无退失故。(大正27,6b3~9)  如果法救的“第一义僧”、“等僧”分类典据是依《大毗婆沙论》,那末《杂心论》中的“第一义僧”应是在“世第一法”位...。如是,与《大毗婆沙论》“世俗性胜义故有”(卷77:大正27,400a6)者,到此始邈不相及。(转借: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30。)  其次,有关《俱舍论》的反驳书,众贤《顺正理论》与《...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