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无他世死,非有无他世死,非非有无他世死,广说无量,诸数永灭。”(杂阿含72经)但可以确定的是:阿罗汉不再于世间生。生、死是世间法,阿罗汉既已究竟解脱,不能再以生、死来说,所以不能说生,也不能说不生;...尽,唯有坚固真法身在。”因此印顺法师说:“幻化的身心永灭,惟是性空,惟是法身,这即是涅槃。……前五蕴灭而后五蕴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说为什么。” (《佛法概论》p.261)但此经末句在巴利文中部72...
王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3645243.html
-
堂演法外,还继主集云堂,编著刊印佛家内、外典籍,已知的有《宗鉴法林》、《是名正句》、《宗鉴指要》、《杂毒海》、《宗鉴语要》数种。其中《宗鉴法林》72卷、《是名正句》8卷与《杂毒海》8卷,后来收入日本《续藏经... 今天在北京大觉寺,藏有迦陵编著的木刻书板5种,分别为《宗鉴指要》(1卷,佛鉴序),《宗鉴语要》(1卷,侍者如纶编),《宗鉴法林》(原为72卷,间有散佚,尚存68卷,集云堂编),《是名正句》(8...
孙荣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2148653.html
-
僧都、律师,使统领僧尼。 685年 天武13 命各地每家设佛龛,置佛像、佛经,礼拜供养。 699年 文武3 役小角被流放到伊豆岛。 700年 文武4 道昭(72)去世,首次举行火葬。 ...睿山建常行三味堂,后在此修五台山念佛三味法。 851年 仁寿1 圆仁撰《金刚顶经疏》。 853年 仁寿3 圆珍入唐求法。 858年 天安2 圆珍归国。 864年 贞观6 圆仁去世,年72。...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5752098.html
-
一节 格义佛教的兴起背景 66 第二节“格义之学”对佛教的影响 72 第三节、“格义佛教”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88 第四章 唐宋佛教宗派的“净土思想” 93 第一节 天台宗的净土思想 93 ...: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 78. 孙振青,《康德的批判哲学》,三版,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页70~72。 79. 桑木严翼着,余又荪译,《康德与现代哲学》,三版,台北:台湾...
胡国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5055507.html
-
,亦以书信往返指导。[71] 故贺烺〈紫柏大师集跋〉云: 初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大师不离文字亦直指人心,其揆一也。……噫!有文字,有未始有,文字学者繇文字悟。[72] 说明了当时禅门大家必备的...下。 [71]) 如董其昌曾以书信获紫柏之开示,勉其“极当发愤,此生决了,不得自留疑情,遗误来生”参《紫柏老人集》卷12〈复董元宰〉,《嘉》册22,页333下。 [72]) 《嘉》册22,页...
释见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4057258.html
-
67 二、中唐时期维摩诘经变壁画山水论析 69 第三节 中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山水论析 72 一、中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承变概述 72 二、中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山水论析 75 小结 78 ...
杨馥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2859346.html
-
叙述 62 一、史传变文环境的呈现方式 63 二、史传变文的环境类型 67 第三章 建构史传变文叙事批评之模式 71 第一节 叙事理论简述 71 一、叙事学之先导--语言学概述 72 二、...<汉将王陵变校纪>《香港浸信会学院会报》1977年 第4期 张贞海<《史记.舜本纪》与敦煌<舜子变>之比较研究>《民俗曲艺》 第72期 1997年 张德林<小说叙事视角艺术功能探寻>《文学理论研究...
卓翠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3759356.html
-
的内涵表现 /56 一、排除误解,还本面目 /56 二、佛儒融通,治心治世 /62 三、品评人物,良择师友 /67 第二节论理散文的风格表现 /72 一、层层深入,鞭僻入里 /72 二、...
李雀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0761074.html
-
于客观之物才变生的,而是我心所自生私有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71—72页)梁漱溟在这里按照唯识家的观点,否定了理性认识的客观基础,否定了理性认识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毫没有一点意义;如是从头一次见黑无所得,则累若干次仍无所得,这时间比量智岂非无从施其简、综的作用(同上书,第72页)这就是说,在现量和比量之间,必须有一种作用存在,这就是“直觉&...
高振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3361515.html
-
第三节 菩提心的退失与增上72 一、 菩提心的退失72 二、 菩提心的增上76 第四节 菩提心的类型与层次80 一、 依性质之分类81 (一) 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界定及差别81 (二) ...
邱湘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0056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