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23篇,用时35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有部、经部等对于心、心所的论争

    s.(ii, p.277f.)   3 Sa?yutta, ii, p. 263.   4 Majjhima(111. Anupada)iii, p. 25.   5“五义平等&...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7.html
  •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2)

    法性空慧宗;(ii)法相唯识宗;(iii)法界圆觉宗。其中,第(ii)之“法相唯识宗”,虽无明文说明,但显然是指唯识法相宗;而第(iii)之法界圆觉宗则明文指出是天台、贤首、禅、净、密等宗。51依此看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548065.html
  • 《论语》微言大义溯源

    圣人所未著之经,未传诸口说者也”,因此“圣人之意一层,犹待今日学者推补之。”[ii]章太炎则治古文经,站在革命民主派立场驳斥维新派,是为经学尾声。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借孔子的留言...---------------------------------------------------------------------  [i] 见《二十五史》,《汉书》艺文志。  [ii] 转引...

    曾琦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1548203.html
  • 现象学与禅宗合参

    (Ideas II p[,408]),一旦实施现象学还原,先验自我即原原本本当下“朗现”,它是绝对自明的,无可置疑的,是自我明证性之源头,是“可能意义之宇宙”(PL p[,33]),每一可设想的意义,...“现象学的唯心主义并不否认实在世界的实际存在……它的唯一任务与成就乃是去阐明这个世界的意义”(Ideas II p[,420])。世界存在的无可置疑性是一回事,去阐明这一无可置疑性,去给这一无可置疑性...

    陈立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5948911.html
  • 中国佛教圆融精神的当代意义

    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隔历’;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ii]  这一解释相当准确,然就天台、华严等宗...-----------  [i] 《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页418  [ii] 《佛光大词典》第6册,页5404下  [iii] 此论因北宋始从日本回归,真伪争议颇大,或说为大华严...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5749038.html
  • 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1)

    Tome I) 1907, (Tome II) 1911. 1898 年他在尼泊尔寻获无著 (Asavga) 的《大乘庄严经 论》 (... I. The Contents of the Work(本文目录) II. Enlightenment and the Absolute free from ...

    杜正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5949170.html
  •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

    一切事物(即“一切法”)都有“名”称,人们根据某事物的名称,认定该事物有某种特定性质(即“自性”[ii]);并根据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性,认定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别”;然而,事物的名称是人为设置的(即“安立...要对所有唯识经典一一区分属前期还是属后期,这是非常困难的,须仔细研究和详尽说明。但本文基本上只是对《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作比较,所以,前者属前期,后者属后期,应无疑义。  [ii] 依事物名称而有...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2249798.html
  • 中国佛教心性论述评

    佛陀称之为“悟”;而众生之攀缘心,佛陀则称之为“悟中迷”。可见,《楞严经》所说的心在性质上强调其悟的成分,强调其本来清净的成分。   II 《大乘起信论...菩提。而与此相辅相成的,则是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27]之念佛法门。   II 《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转化   《大乘起信论》的一个基本点是众生心,它的立论目的...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5151853.html
  • 古奥义书(Upani.sads)与初期佛学关于自我沉沦概念之比较与评论

    奥义书(Chaandogya Upani.sad)   Isa. 依莎奥义书(II`sa Upani.sad)   Katha. 卡陀克奥义书(Katha or Kaa.thaka Upani.sad)...(II`sa)观点的提出,进一步确立至上(the Ultimate)或实有(the Being)的绝对一元观念,主张绝对的实有超出二元---无知与知识。唯有渡过无知及二元性,人才可超越死亡而获得不朽。...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052384.html
  • 佛教未来世界化发展的三条线索

    高僧传》有161位)[ii],这一方面代表着佛教思想之自由和昌盛,另一方面却形成各家对佛陀的教化形态和经典义理的诠释不一。为了能够理清佛陀一代时教的眉目,因此而有种种判教理论的出现。据蓝日昌研究,单是... [i] 从春侠:《早期儒家的中庸境界》,收录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第20页,1998年。  [ii] 蓝日昌:《六朝判教论的发展与演变》,第27页,台北:文津出版社,...

    见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2205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