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页138-139。
[28] 见印顺导师《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页242-243。
[29] 《大正藏》十二册,页六九四下。
[30] 同上。
[31] 同上。...
林朝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4349840.html
-
……(卷一,开成四年闰正月十九日,p.107) (9)敬文又亦来,笔言通情.(同上,闰正月廿一日,p.110) (10)爰村老王良书云:"和尚至此处,自称新罗人,……"(同上,四月五日,p.138...,四月四日,p.138) (4)爰子巡军中等更加别状,遣报押衙都游奕所.(同上) "爰"作为语气助词,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起着加强语气或衬托音节的作用.可译为"于是",有时也可不译.这是一个较古的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4750258.html
-
私料简中即云: 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 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138]。 所谓的心具十法界,并非妄心作意而具,乃是一念有心则任运现起,这是法性如此,前...释云: 谓刹那心,无间相续,未曾间断,才一刹那,三千具足!(T46,p295c) [138] 见T46,p51c。 [139] 同上。 [140] 三千乃百界与十如的推广,下当明。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4250525.html
-
138
们将就佛教伦理学作一概括的探讨,本节先讨论原始佛教的伦理学,下一节再讨论大乘佛教的伦理学。
本节所探讨的范围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就佛教伦理学的理论基石作一简介,其次研讨原始佛教的...-------------------------------------------------------------------------
21 同上,页138-152。
22 《...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850575.html
-
你能信神,一定更不得了。”(p.51)余庆荣牧师则说:“李老师你如果信佛皈依基督教,是可以当牧师的,把整个象山社区变成你的牧区。”(p.138)当对方认为信佛人邀请...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650804.html
-
子摄颂之余”,《大正藏》第24卷第220页下至221页上。
[20] 见《大正藏》第25卷第362页下。
[21] 见《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肆、上士修法”,《能海上师全集之二》第138页。...
宗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4250958.html
-
]、陈祚龙的《关于造作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流变之参考资料(上下)》[136]、潘亮文的《有关观音像流传的研究成果和课题》[137]、《试论水月观音图》[138]、林子忻的《观世音造像之流变》[139]、...流传的研究成果和课题》,《艺术学》总第18期,1997年8月。
[138] 潘亮文:《试论水月观音图》,《艺术学》总第17期,1997年4月。
[139] 林子忻:《观世音造像之流变》,《...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3751065.html
-
收集了约共 17 条材料;它们可以作为“基本文献”
p. 138
来利用。至于,《景》录中另收有 10 条新材料,它们的真实性是可疑的。理由是,这些资料又再度被“唯心”化了──神会和无住...
张国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0651411.html
-
”,[137] “土木瓦砾”等等,[138] 这也是对《祖》、《景》的原有观点的补充支持。大致此重“物”的一部分,原就是曹洞禅中受重的一环,《联灯会要》中,乃至有慧忠国师与云岩为洞山引《华严》、
...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不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景》录,卷17,页138)。
[88] 公案如下:“师曰:子若哮吼,祖父母俱尽。曰:只如祖父母,还尽也无?师曰:亦尽。曰:尽后如何?师曰:全身归父。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0651412.html
-
体用本不二,而亦有分。心物本不二,而亦有分。此是哲学追本穷源,到尽头处。 页138 吾数十年体认至此,深得大易之启发。识得有分,即见矛盾,此中有无穷义蕴难得。 4. 写于1955年秋至1956年...>。 [35] 林安梧,《存有、 意识与实践》,页 138,“从“存有”的根源─‘X’”(境识俱泯)到“存有的根源之如如开展”(境识俱分而未起),到“存有的执定”(境识俱起而分立) 这是三个不同的...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395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