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所亲近之善士的行为。当了解其用功办道之志趣时,自己也受影响而精进。《清净道论》提出十一因缘可令精进心所生起:46 (a)观察恶趣等的怖畏。 (b)见于依精进能得证世间、出世间的殊胜功德。 (c...百法直解》云:“不为他缘引诱改转”为胜解的业用。50如何不为他缘所转并有胜解心所呢?这样的内心调练,可参考《瑜伽师地论》: 我今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何等为四?一、调练心作意,二、...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禅师,因泥于“不立文字”之说,执“口耳传授”之义而完全摒弃经教文字,[46]游谈无根。[47]这些专主口耳相传的禅徒,又肆意滥言,延误后学。对于这种种现 -----------------------...黄梨洲文集?碑志类》页287。 [45]参注2。 [46]惠洪《石门文字禅》卷26,〈题隆道人僧宝传〉云:“禅宗学者,自元丰以来,师法大坏。诸方以拨去文字为禅,以口耳受授为妙。....以谓列祖纲...
释见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5847885.html
-
透过灭戏论和灭业烦恼之后超脱生死的“空”(=涅槃等种种异名),也只是“名言识所识”45-假施设,方便安立。就此而言(指“方便施设”),我们必须留意以下几个问题46: 1.人类的语言真能百分之百表达出你...”50。 并且,龙树也积极地对空、涅槃、实相等同义词下 一“内涵定义”51,如《论》云: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52 又云: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 无生亦无...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1047910.html
-
年间建(1032-1042) 4.40米 宋焕居,〈丰润车轴山的文物〉,《文物》1(1965) 46 河北赵县陀罗尼幢 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 约18米 高英民,〈赵县陀罗经幢〉,《...金华万佛塔塔基简报〉,《文物参考资料》5(1983) 50 雪山寺残幢 宋神宗景祐七年(1062) 68厘米 李银德,〈徐州雪山寺北宋窟藏纪年文物〉,《文物》3(1990 51 内蒙古后...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948115.html
-
奉养父母;立身处世,不忘仁慈。这样的人,到了临命终时,如能遇到善知识,向他详细解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美好,以及阿弥陀佛在出家修行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注46)行者由于闻法的功德,当...广大床、过午不食、不 藏金钱珠宝。注46: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见曹魏时唐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 卷上。 页146 可证得声闻初果的须陀洹。再经过一小劫之久,当行者的功夫更进一步了,也可超越二...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548127.html
-
侵损,师持戒之构严类此”。[46](二)言过其实,拔高谱主:这是极“左”路线思想影响下的产物,长期以来困扰著大陆学术界,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大通病。即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二者必居其一。俗称“...在恒麓书院(对───────────────────────────(44) 同注(10),页101。(45) 同注(10),页201。(46) 同前注。
73页诸生临别赠言)传本。内称“读书之士,...
秦 启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048142.html
-
压力。 (46) 尤其释慧远( 334~ 416 )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使沙门的声势凌驾于君权之上。〈沙门不敬王者论〉有五篇:在家第一,出家第二,求宗不顺化第三,体极不兼应第四,形尽神不灭第五。慧远... 3036 ~ 7。(45) 参见冢本善隆〈北魏?僧祇户?佛图户〉,氏著《冢本善隆著作集》第二卷,页 97 ~ 140。(46) 参见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收在氏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448415.html
-
诸如感官感觉,推论等等。这些界说首先设定持续,诸固定的原因,具体的共相,具有一般和特定性徵的静性对象,此种对象是透过诸感官的一种混合认知而了解的,诸感官则具有很大混合的记忆因素(注46)。佛教只承认...因而形成正确知识的源泉,亦即形成没有矛盾的经验之源泉。
一个事物由於其在过去或在未来刹那中的存在,因而要产生一刺激,这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注50)。只有存於现在的刹那中产生一刺激。因此一个认知,就...
张尚德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8.html
-
定”来定义三昧,又引用《大智度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作为旁证。接著又说:“法界是一处,正观:能住不动;四行(即四种三昧)为缘,观心:藉缘调直,故称三昧也。”(注46)前者是说正观之境界,...的具体行法,则寓于四种三昧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智顗特别重视四种三昧,并且几番以之耳提面命徒众的原因。以下分别说明四种三昧的内容。--------------------
(注 46)《...
释慧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548459.html
-
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工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B46此处所说要减的东西,指的就是人的各种私欲。把私欲减尽,便是圣人了。 王畿认为,与私欲相联系的还有"意",B47"意"也是蒙蔽...识显则知隐。故圣学之要,莫先於绝意去识。"B49又说:"良知原无一物,自能应万物之变。有意有欲,皆为有物,皆为良知之障。"B50"良知人人所同具,无间於善恶,只缘动於意,蔽於欲,包裹盖藏,不肯自悔自改,始或...
曾召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174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