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77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魏晋佛学思想之开展

    配说。[117]  汉末魏初时期,知识分子出家为僧,欲谋弘传佛法,探寻法味,始以中国古典语汇理解佛学名相,而“格义”、“配说”皆为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知识阶层接受佛学之具体方法。西元第三世纪末,自西晋后期...真空论》,《大正藏》册45,页152上。[116] 《弘明集》卷1,《大正藏》册52,页3中。[117] 僧睿《喻疑论》,《出三藏记集》卷5,《大正藏》册55,页41中。[118]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945819.html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2)

    二七九)。大抵如今台宗四十四祖之争,亦跟唐代当年情况近似。  (注116) 参《概论》页一四七。  (注117) 参《概论》页一四七~一四八。  (注118) 参《概论》页一五一。  (注119) 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5.html
  • 天台智者的戒体论与《菩萨戒义疏》

    智者大师的次第戒圣行-十支戒>(圆光佛学学报创刊号,民国82年12月,另参《大正藏》册46,页37下)。  页117 天台智者的戒体论与《菩萨戒义疏》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五期(2000.07)  禅分为...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845853.html
  • 从南天乌荼王进献的《华严经》说起(2)

    华严》知识从何得来。但从另一位同时代由师子国辗转来华的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在中印度接触《华严经》的经验,我们即知,第五世纪初期的中印度就有发展《华严经》的现象。[117]求那跋陀罗一定对《华严经》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945855.html
  • 敦煌初唐的弥勒经变

    1987年3月),页90-117;李永宁.蔡伟堂,〈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1987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页247-272;王静芬,〈弥勒信仰与敦煌《弥勒变》的起源〉,《...

    李玉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145859.html
  • 太子晃与文成帝─英年早逝的天才父子政治家大力推广佛教于北魏的功勋及期政治目的

    岁请师就家学 ,(其祖父苻)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欣 然许之”(页1416上)。同书卷 117〈姚兴载记〉略云︰“姚 兴,苻坚时为太子舍人,与中书舍人... 117页 义净三藏笔下的“支那寺”是存在于他本人到印度求法的五百多年前,相当于中国的东晋之世,若其事属实,则昙曜可能自东来弘法的印度僧侣囗中知道西天曾有这么一回事,而思有所...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245990.html
  • 略论大乘《大般涅槃经》的传译

    错误。(30)同上。  117 页  传》,昙无谶是中天竺人,少年出家,初学小乘及五明诸论,“后遇白头禅师”。白头禅师是大乘僧人,昙无谶与他辩论:交争十旬,谶虽攻难锋起,而禅师于终不肯屈。谶服其精理,...

    王邦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3546038.html
  • 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2)

    一三七。  (注114)同(注113),页一三七。  (注115) 转引印顺,《中国禅宗史》页七五。  (注116) 印顺,前引书,页八○~八一。  (注117) 印顺,前引书,页一六七。  (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9.html
  • 《周易禅解》哲学智慧通观

    100)、蛊(103)、观(109)、噬嗑(114-5)、贲(117末)、解(171)等。  4、孔子十传之学: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悉檀,即破除一切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使众生真正契入教法...

    刘泽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1646113.html
  • 憨山老学中“道”之多义性指涉与终极关怀

    117。  9见憨山《道德经解》,P51-52。   -------------------------------------------------------------------------...说明,正好可以表达憨山以“明心见性”做为老子“道”之最后义理指向的事实。叶文见于东吴哲学传习录第3号,P117。   -----------------------------------------...

    陈松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204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