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二)《法华经》、《涅槃经》等则以为二乘仍有回心的可能,23二乘之涅槃并非真实,乃佛方便教说,犹如“化城”、“醉三昧酒”。24而《智论》卷93中也有就《般若经》、《法华经》的立场来会通彼此异说。...除业品〉(大正26,40c28~47a24)。 2 《杂阿含经》卷20 (大正2,143b~145b),卷30 (大正2,218b);《增一阿含经》卷1〈十念品〉(大正2,552c~553c)等。 ...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意识是「一」或是「多」。他的结论是,从表面看来,心似乎是多重的,但实际上心只有一个。 薛丁格的理论曾受到吠檀陀(24)哲学的影响,他对于自己所称「心的算术悖论」极感兴趣。 如我们所见,「一」与「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数学为基础,以演绎法为核心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产生巨大作用。 (24)吠檀陀(...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647604.html
-
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正。(24) 智顗这里由心的虚幻性说到实践的效果方面来。即是,倘若我们真正了达心的虚幻不实的性格,我们即能停止一切对心的执着、依赖,这样,便不会有虚妄的想法与颠倒的...)《小止观》,《大正藏》四六·四六七a。 (24)《次第禅门》三上,《大正藏》四六·四九三b。 (25)关于四句否定,参看拙著《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26)《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四六·...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
-
生烦恼灭。(24) 由迷法性,故有一切散乱恶法。由解法性,故有一切定法。定散既即无明,无明亦即法性。迷解定散,其性不二。(25) 正是由于法性或明与无明合成一体,在心中相即不离,因而要实现法性或明...)《法华玄义》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 (23)《法华玄义》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七四四a。 (24)《法华文句》九下,《大正藏》四六·一三三a。 (25)《摩诃止观》九下,《...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佛法,无一法出心”(24)。但这心是染是净,是未分清净的。不过,心所具足的诸法的性格,智顗却交代得很清楚,他认为其中有虚妄的,也有清净的。他设观心三十六问,把心说成是一切的根源,这一切包括虚妄的魔行、...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二。 (22)《维摩经玄疏》五,《大正藏》三八·五五三a~b。 (23)《大正藏》四六·五八五b。 (24)《大正藏》四六·五八七a。 (25)《大正藏》...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1.html
-
国内市场贸易之繁荣,除西北一带比较不发达以外,其余各省都有显著地发展,尤其江南。(注 24 ) 综合上述,明代中业以后商品货币经济逐渐发展、市镇兴起、市场系统扩大,这些社会经济结构之变化,也引起...二人的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列出三教经典之书名在《 五部六册》被提及的地方及次数。在这些引书当中,佛家经籍 占大多数。注09 同(7),de Bary作,页24-25。注10 同(3...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
-
22。到唐武宗时,全国有僧尼二十六万五百,大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23。其中由于逃避徭役而入僧团者甚众,"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24 如此,佛教僧团的扩大、寺院经济的发展,成为封建统治的...
王永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0447747.html
-
怪圈[24],造成了二十五个王朝重蹈覆辙式的兴败轮替。而作为其根源的文化瓶颈,则正是对人性的错误认知和对人的价值的错误判断。 如果我们将这个理论架构进一步向前推衍,那么,接下来的结论应该是:一个文化...利,首要的就是不损害他人,也就是说,佛教以不损害他人为最大的自利。 [10] 最大的广利众生,就是使广大众生皆能了解和遵循自利利他的原则。 [11] 《大正藏》24,p.1043.1。 [12]...
杨笑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0947764.html
-
“若比丘展转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施衣时,此是时。”[24] “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入聚落”和波逸提法第42条[25] 有关,第42条是:“若比丘先受请已,若前食、后食行诣余家,不嘱余比丘,除... 第24册律部三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一卷(唐.义净译)No.1449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唐.义净译)No.1453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唐.义净译)No....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23] 。 上文中说明圆顿止观所修圆行,是藉四种三昧才能进登圆位,又四种三昧皆须以十乘观法为理观中心[24] 。而智者大师所制忏法,如《法华忏》、《方等忏》、〈请观音忏〉等,皆被归属于《摩诃止观》的...) 参《义例》卷下,(大46,454a)。 [22]) 《五百问》(新卍续56,613c)。 [23]) 《大意》(大46,459c)。 [24]) 其理观的实际内容为一念三千,即以十乘观法运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34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