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1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朱文光:汉语佛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二)

    100-113。太虚对“实际部门”之评论,参见C.25, p.102。   [18] 〈读木村博士佛教研究之大方针书后〉原载于《海潮音》5:8,收入C.25, pp.101-102。〈甚么是佛学〉原载于《...

    朱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1543508.html
  • 格鲁派概要

    仪轨事相【112】,论中均有详细的规定。灌顶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113】,须严谨守护,若不持戒连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云成佛。其次则须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经典分续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 ...修坛城法,乞地、净地、坛城弹线划界、修净瓶、作烧施等种种仪轨事务。   【113】别解脱戒:即比丘戒。  【114】生起天身:即观想天身,属于生次起次第。或观自身想为天身,名为自生;或想天身在对面虚空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2143516.html
  • 《論語點睛》研究

    30] 轉引自郭正宜《方東樹詩學源流及其美感取向之研究》頁94(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31] 轉引同前註,頁90 [32]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頁113(文津出版社,...

    羅永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43743663.html
  • 道倫《瑜伽師地論記》之研究

    113頁 提 要: 道倫的「倫記」為現存最完善的《瑜伽師地論》註疏。 在金藏未被發現以前,學者皆以大正藏本或卍續藏本作為研 究之參考。但那裏知道這二種刊本竟是錯誤百出,誤傳了唐 代諸家之原意。本文是拙著《圓測之研究》之副產品,故只 以圓測為例,指出其重大的謬誤處。《倫記》的刊本,現共...

    楊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5343965.html
  • 降龍伏虎羅漢圖像源流考

    禪餘畫家僧人最喜愛創作的畫題。113頁四位散聖的外形各有其特殊的表徵,寒山拾得以衣衫襤褸、篷頭垢面,手持掃帚,一付叫化子的模樣,布袋則以大肚、或揹負布袋為標記,而豐干則有老虎相伴。東京博物館收藏了一件...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543984.html
  • 禅宗六变——第六章 当代禅──禅宗六变

    临济录〉中“人”之研究》[《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东京讲谈社,1949年版, p 113]。  无位真人乃邻济对自我的指称。他的说法几乎完全围绕著这个人,它有时又被称作“道人”。他可说是中国禅宗思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1644000.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1)

    无我”,奠定“空”的第一义。但嗣后一般二乘又以“无我”为究竟,佛陀于是随缘说法,揭出“常乐我净”[113] ;藉无我以破有我执,藉有我以破无我执。中国禅家则并不从事形而上的无我的否定,而采用直取真我,也...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2)

    天人合一”为高为深。请参阅Rudolf Otto: Mysticism East and West一书。   [113] “宗镜录”卷三十四:“佛初出世,便欲说圆常之妙门,真我之佛性,为一切外道...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實在與知識

    超感覺的對像,諸如其時其地均不可得而知的對像,或其所具有的感覺性質亦不可得而知的對像,均是不可知的[112]。如此一來,所有形上學也就宣告死亡了。形上學的對像是不可探知的[113]。我們的悟性,或者我...desa-kāla-svabhāva-viprakrsta(Viprakrsta=atindriya)參考Nyayabindutikā by Dharmottatra., P. 39.21.   [113...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2)

    “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112]。  “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113]。  真谛是真不假,既已为真则不是缘。真谛乃离缘之真实本体,与一般...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上。   [113] 般若无知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上。   [114] 般若无知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中 ─ 下。   [115] 般若无知论,大正藏卷四五,页一五四下...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