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77篇,用时4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宗之理的概念与心的关系

    相违”、“见理明净”、“无生正理”、“识理人”[6]等用法。五祖弘忍之《最上乘论》中有“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7]的用例。上引中之“理”字,均用以指佛教之教理。   页117  杜朏在《传...

    邓克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646648.html
  • 印光大师─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

    彼造恶口业、种堕落因。其损失不可谓不大!  印师作〈佛教以孝为本论〉,明示佛制出家必禀告父母,且必须是父母有兄弟子侄托付孝养,才可提出请求。提出后,又必得父母亲同意才行,否则不许剃度[注117]。可见...240。  [117] 同前注,页381。  [118] 同前注,页45。  [119] 同前注。  [120] 同前注。  [121] 同注1,页2714。  [122] 同注3,页82。  [123]...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
  • 六道与五道

    廿五,页160上~中;并见Lamotte1949, p.832~834所引),阿修罗子不能出家受具(大廿二,页117下;页814中)等等。 诸天与阿修罗争战之事,佛典记载很多,但一般说来,似乎并...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246836.html
  • 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

    117頁 識的立場,稱呼「意識」的對象為「法處」或「法境」,而未作 詳細考察。 在部派佛教的阿毘達磨研究中,凡是概念規定都是明確的, ...

    張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546887.html
  • 晋王杨广和天台智者大师

    问禅法[(116)],杨广自称“仰逮还旨,犹乘谦尊,循复久之,恍如自失,切以学贵承师,事推物论,历求法缘,厝心有在”。又说:“况居俗而俗兼善,当今数论法师无过此地,但恨不因禅发”[(117)]。杨广...释慧觉传》。  [20] [53] [54] [81] [83] [84] [86] [90] [91] [92] [93] [94] [95](103)(106)(111)(113)(117)(145)...

    袁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4046928.html
  • 教化修行责任

      117、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而传家,礼也;俭而训子,智也。   118、在家庭里,要做诚信孝顺的儿女;在学校里,要做尊师重道的学生;在工作上,要做勤奋谦让的君子;在信仰上,要做正信...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246974.html
  •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4)

    536  兴教寺 506  兴福寺 321、383、566  兴德寺 536  兴圣寺 557  兴国禅寺 507  兴宁禅院 373  七画  苏罗婆 2  苏刺陀国 234  扶南 117  ...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447053.html
  • 大乘起源与开展之心理动力(2)

    。如果说法对机,能适当消除听者的妄见和偏执,那么就如《思益梵天所问经》所说,即使妄语也是真实语。反之,如果法不对机,徒增听者的妄见与偏执,那么真实语反而成了虚妄语。[117] 就大乘佛法而言,属于遮诠...--------------------------   131. 如石《入菩萨行导论》,页115~117;《入菩萨行衍义》,页218~221。   132. 如石《菩提道灯抉微》,页223。关于...

    释如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1947162.html
  • 中国佛教的译场组织与沙门的外学修养

    汉语而无从审阅笔受所写文句的正误,但译场中亦有三两  页117  佛学高深的僧人去检查译本有无乖离原旨的地方,这种审查员在后来有了“证义”的正式职称。[12]  魏晋以来的翻译方式,后来发现有不少弊端...

    曹仕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047261.html
  • 寂护对有部“实在论”以及“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形象”(行相)说之批判的探讨

    -----------------------------  11. 李润生,《唯识二十颂》,香港:博益出版社,1995,页115。  12. 同上,页117~118。  13. 同上,页119。  ...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647297.html